北京1号线的深坑,在1965年深冬凛冽的朔风中,顽强地向大地深处掘进。巨大的侧墙在钢筋骨架的支撑下,被灰黑色的混凝土一寸寸浇铸成型,如同钢铁巨兽从地底探出的嶙峋脊骨。震捣棒的蜂鸣、卷扬机的嘶吼、工人搬运模板的号子,在空旷寒冷的基坑里回荡,带着一种原始的、不屈的生命力。
周远站在即将合拢的侧墙顶端临时搭建的脚手架上,寒风卷起工装下摆,刮在脸上刀割似的疼。他俯视着下方逐渐成型的幽深隧道雏形,目光却穿透了眼前的混凝土和钢筋,落在更深处、更远方。兰州流沙初定,但新的“战报”如同纷飞的雪片,不断落在他那张堆满了图纸和报告的办公桌上:
“上海1号线勘探,黄浦江畔,淤泥层厚达三十米,承载力极弱,暗浜(古河道、池塘填埋形成)密布,大型沉井方案受阻,请求指导!”
“沈阳勘探遇坚硬花岗岩,常规爆破效率低下,进度严重滞后!”
“广州筹建,珠江三角洲软土深厚且富含地下水,开挖稳定和抗浮难题突出!”
每一条线路,都是一道独特的地质难题,一场亟待攻坚的技术战役。共和国地下铁道的蓝图在纸上迅速铺展,现实的荆棘却在地层深处丛生。周远感觉自己像被钉在了一张巨大的、不断延伸的棋盘上,作为执棋者,他必须在每一个关键节点落下最有力的棋子——技术方案。他的睡眠被压缩到了极限,眼中布满了血丝,大脑如同高速运转的精密仪器,在永定河古河道、兰州流沙、上海淤泥、沈阳花岗岩、广州软土之间飞速切换,寻找着共性规律和破局的钥匙。
“共性…”周远喃喃自语,指尖划过摊开在冰冷脚手架木板上的几份不同城市的地质剖面图,“除了‘难’,共性在哪里?”他的目光在那些代表不同岩土性质的符号和曲线上反复逡巡。
“是水!”一个声音在他脑海中炸响。北京基坑的管涌、兰州流沙的流动性、上海淤泥的触变性、广州软土的液化风险… 地下水的赋存状态、压力、运动规律,是贯穿所有难题的核心变量!控制水,疏导水,利用水… 这是打通地下迷宫的命门!
这个认知如同醍醐灌顶。他立刻着手,将各地反馈的、关于地下水的关键参数——水位埋深、含水层厚度、渗透系数、水化学性质、补给排泄条件——进行系统性的整理、对比和分析。他用不同颜色的铅笔在地图上标记,试图勾勒出共和国主要城市地下水的“性格图谱”。笔记本上写满了推导公式,试图建立不同水文地质条件下,基坑降水、帷幕隔水、甚至“以水治水”的通用模型雏形。
“周总工!周总工!”技术员小陈气喘吁吁地爬上脚手架,手里挥舞着一份电报,脸上带着异样的激动,“上海!上海急电!他们…他们在黄浦江边打试验井时,有重大发现!”
周远心头猛地一跳,一把抓过电报。电文很简短,却字字千钧:“黄浦江边试验井施工中,发现局部区域深层承压水水温异常升高,初步测量达摄氏35度以上!怀疑存在地热异常!该区域恰为大型沉井拟建位置,高温承压水对沉井下沉及后续施工构成巨大未知风险!请求紧急技术研判!”
地热异常!高温承压水!
这两个词组合在一起,如同在周远脑海中引爆了一颗炸弹。上海那厚达三十米的软弱淤泥层已是天堑,如今又叠加了深层高温高压水的威胁?这无异于在泥沼中埋下了沸腾的炸弹!常规的沉井法,巨大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依靠自重缓缓沉入预定深度,在如此复杂的水文和热力环境下,下沉姿态控制、井壁结构抗压抗渗、以及工人在高温高湿井底作业的安全… 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致命的未知数!
“立刻给我接上海现场指挥部电话!要快!”周远的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紧迫感。他需要第一手的数据,需要听到现场的声音。
电话接通,杂音很大,但上海方面负责技术的副总工老钱嘶哑而焦虑的声音清晰地传来:“周总工!情况比电报里说的更棘手!水温测到了38度!压力也很大!我们怀疑下面有断裂带导通了深层热源!这水…这水烫手啊!沉井方案…悬了!我们几个老家伙愁得头发都白了!”
“老钱,稳住!”周远的声音异常沉着,“把你们所有勘探孔的资料,尤其是那个发现异常水温的孔,所有测过的水位、水温、水质数据,还有周围的地质构造图,用电传机(早期传真设备)立刻发过来!一张纸都不能少!另外,组织力量,在那个异常井周围加密测温孔!我要知道这个‘热水锅’的范围和深度!越快越好!”
“明白!我马上去办!”老钱的声音像是抓住了救命稻草。
几个小时后,一叠带着电传机特有模糊感、散发着油墨味的图纸和数据报告,堆满了周远的案头。他像一头嗅到猎物的猛兽,立刻扑了上去。上海黄浦江畔的地质构造图、勘探孔柱状图、密密麻麻的水文观测数据… 在他的目光下被迅速拆解、重组。他的笔在草稿纸上飞速演算,勾画着地下水的可能流动路径和热源位置。他反复对比着不同深度的水温梯度变化。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