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铃声再次响起。是陈院士。
周远,听说你接下了零道高速?老院士的声音透着担忧,那地方的地质比蜀道还复杂。上世纪七十年代修铁路时,一个隧道打了八年,换了三套方案!
所以更需要创新。周远调出一份研究报告,我看了您十年前发表的《喀斯特地区工程地质稳定性评价》,里面提到的空腔探测技术现在有突破了吗?
有,但还不够成熟。陈院士顿了顿,不过...我最近在云南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当地瑶族人在选宅基地时,有一套传统的相地术,准确率惊人地高。他们能通过植被分布、地表微形态等迹象,判断地下是否有溶洞。
周远眼前一亮:您是说,传统智慧可以弥补现代技术的不足?
值得一试。对了,陈院士突然想起什么,永州那边有个民间工程师叫黄老邪,修了几十年山路,对当地地质了如指掌。虽然没正规学历,但实践经验丰富。你可以找他聊聊。
挂断电话,周远在笔记本上写下两个名字:瑶族相地术黄老邪。或许,零道高速的钥匙,就藏在这些非主流的智慧中。
第二天清晨,周远带着核心团队进行蜀道工程最后一次全线巡查。站在海拔最高的观景台上,俯瞰蜿蜒在群山之间的黑色路面,一种成就感油然而生。这条凝聚了无数人心血的高速公路,将彻底改变中国西部的交通格局。
周总,您看!张浩突然指向远处。一只金丝猴正带着幼崽,大胆地走到路边排水沟旁喝水,完全无视不远处驶过的工程车。
它们真的适应我们了。周晓楠轻声说,举起相机记录下这珍贵的一幕。
不,是我们适应了它们。周远纠正道,这就是生态工法的真谛——不是让自然屈服于人类,而是找到和谐共处的方式。
回程的车上,周远的手机不断收到各方祝贺。蜀道工程提前贯通的消息已经传开,媒体称之为中国基建的新里程碑。但最让周远在意的,是一条来自老村长短信:路通了,村里的山货昨天第一次用汽车运出去,卖了比往年多三倍的价钱。娃娃们说,等高速正式通车,要坐车去省城看大学。
简单的文字,却道出了工程最本质的价值——不是冰冷的混凝土和钢筋,而是改变人们生活的能力。
回到北京,部里为蜀道工程团队举行了隆重的庆功会。领导在致辞中盛赞这是中国工程师智慧的结晶,并正式宣布永州零道高速项目启动,仍由周远团队担纲。
宴会结束后,周远独自走在长安街上。初秋的夜风带着丝丝凉意,道路两旁的高楼灯火通明。三十年前,他刚参加工作时,中国的高速公路里程还排在世界三十名开外;如今,这个国家已经建成了全球最大的高速公路网。
手机震动起来,是周晓楠发来的消息:爸,联系上瑶族文化研究的蓝教授了。他说盘王庙不是不能动,但必须遵循特定的仪式和规则。详细资料我发您邮箱了。另外,他推荐了一位瑶族青年学者当顾问,是清华人类学博士,愿意全程参与项目。
周远回复了一个字,嘴角不自觉地上扬。女儿已经不再是需要他庇护的雏鸟,而是能与他并肩作战的伙伴了。
回到办公室,周远打开电脑,调出零道高速的路线图。屏幕上,红色的规划线在南岭山脉中蜿蜒穿行,像一条试图征服巨龙的绳索。他知道,这将是一场比蜀道更艰难的战役——更复杂的地质,更敏感的生态,更独特的文化...
但当他看到桌上那张金丝猴在路边喝水的照片,信心又回来了。蜀道工程的经历已经证明,只要怀着敬畏之心,尊重自然,尊重文化,再难的路,也能找到通途。
周远拿起笔,在新的工程日志本上写下第一行字:永州零道高速——一条与自然、文化共生的路。
窗外,一轮满月高悬。明天,将是新的开始。
---
喜欢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