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扰手段之一。苏颖点头,他们想让中国工程师对自己的判断产生怀疑,从而延误工期甚至修改设计。
周远冷笑:可惜他们不了解中国工程师的韧性。
清晨六点,台风终于过境。当第一缕阳光穿透云层,照射到满目疮痍却依然挺立的大桥上时,监测中心爆发出欢呼声。所有关键部位安然无恙,防护涂层保住了90%以上。
我们成功了!陈明激动地拥抱周远,通车仪式可以如期举行!
全面检查后,只有少量涂层需要修补。两天后,当北盘江大桥正式通车时,几乎看不出台风肆虐的痕迹。彩旗招展,锣鼓喧天,当地少数民族群众穿着节日盛装,载歌载舞庆祝这一历史时刻。
周远作为总工程师,站在主席台上介绍项目建设情况。当他讲到篾索式减震装置灵感来自红军长征时,工作人员推着轮椅走上桥面。轮椅上坐着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胸前挂满勋章。
各位来宾,这位是李大山老红军,今年103岁,当年参与过北盘江渡江战斗!主持人激动地宣布,今天,他将作为特邀嘉宾,第一个通过这座大桥!
全场响起雷鸣般的掌声。周远快步上前,蹲在老人面前:李老,感谢您来见证这一刻。
老人颤抖的手握住周远,声音微弱但清晰:当年...我们用篾索渡江...死了六个战友...今天看到这桥...值了...
周远眼眶发热,抱起小周乔:李老,这是我儿子周乔。乔乔,跟红军爷爷问好。
小家伙好奇地看着满脸皱纹的老人,突然清晰地喊出:
老人笑了,露出仅剩的几颗牙齿:好...好...以后建更多...好桥...
这一幕被无数镜头捕捉,成为第二天各大媒体的头条照片——《百岁红军与周岁幼儿的对话:跨越世纪的桥梁》。
通车仪式后,项目部举行了隆重的庆功宴。酒过三巡,张建国副部长将周远叫到一旁:周远啊,北盘江大桥很成功,但国家还有更重要的任务交给你。
周远心头一跳:什么任务?
深中通道。张建国压低声音,连接深圳和中山的桥-岛-隧-水下互通超级工程,世界首例,技术难度远超港珠澳大桥。部里决定由你担任总工程师。
周远一时语塞。深中通道——这个规划多年的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工程,集世界最长海底沉管隧道、超大跨径悬索桥、人工岛和水下互通于一体,堪称工程界的珠穆朗玛峰。
我...需要时间考虑。周远最终说。
考虑什么?张建国拍拍他的肩,虎门大桥时你三十出头,现在正是当打之年!难道要等老了再后悔?
回到座位,周远发现苏颖正似笑非笑地看着他:张部长给你派新任务了?
你怎么知道?
他刚才也找我了。苏颖眨眨眼,瑞士公司决定将亚太总部迁到珠海,方便支持深中通道建设。
周远瞪大眼睛:你答应了?
为什么不呢?苏颖笑着捏了捏怀中熟睡的小周乔的脸蛋,某人可是说要带儿子看更多大桥的。
庆功宴持续到深夜。当周远一家三口回到工地宿舍时,月亮已经高悬天际。周远站在窗前,望着远处灯火通明的北盘江大桥,思绪却已飞向南海之滨的那片海域——那里,将崛起又一个中国工程的奇迹。
小周乔在睡梦中呢喃着:桥...爸爸桥...
周远轻抚儿子的额头,对苏颖说:记得我们第一次合作的设计作业吗?你当时说我的方案太保守...
现在你可是最敢创新的桥梁工程师苏颖靠在他肩头。
深中通道的挑战,比之前所有项目加起来都大。
所以呢?苏颖抬眼看他。
周远望向远方,眼中闪烁着熟悉的火焰:所以...我们什么时候去深圳考察?
窗外,北盘江大桥上的灯光如星辰般闪烁,而更远的地方,新的梦想已经启航。
[《北盘江上的虹虹》全文完]
---
## 《深中通道》开篇
珠江口伶仃洋海域,风急浪高。周远站在考察船的甲板上,咸涩的海风扑面而来。眼前是浩瀚无垠的灰蓝色海水,远处货轮如玩具般在波涛中起伏。
周总,这是最新勘测数据。陈明的声音从身后传来,手里捧着厚厚一叠文件,比预想的复杂得多。
周远接过文件,快速浏览着。深中通道工程全长24公里,其中海底隧道长达6.8公里,需要33节巨型沉管;两座人工岛各占地10万平方米;主跨1666米的悬索桥将创造世界纪录;最复杂的是水下互通立交,需要在40米深的海底实现四向分流...
这哪是工程,简直是拼七巧板。陈明小声嘀咕。
周远没有回应。他翻到地质章节,眉头越皱越紧——航道区存在深达50米的软弱淤泥层,地震带活动频繁,航线密集度全球前列,每年台风影响5-6次...
周工,您看这个。陈明指向一页数据,日本专家最新的论文,质疑在如此复杂海域建设水下互通的可行性。
周远合上文件,望向波涛汹涌的海面:告诉日本同行,我们很乐意用事实回答他们的疑问。
就在这时,周远的手机响了。是苏颖发来的照片——小周乔站在珠海新家的阳台上,指着远处的港珠澳大桥咿咿呀呀。照片下方写着:新办公室已装修好,就等总工程师来视察了。
周远嘴角上扬。风浪再大,有些东西永远稳固如初——家人的支持,团队的信任,以及那颗永不满足于现状的工程师之心。
通知团队,明天上午八点开会。周远对陈明说,深中通道的第一根桩,该打下去了。
喜欢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