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断电话,他急切地向老人们询问更多关于篾索的细节。随着谈话深入,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他脑中成形——如果仿照红军篾索的原理,人为增加E3节点材料的含水率,是否能利用纤维膨胀效应抵消部分位移?
座谈会变成了技术讨论会。老人们的只言片语,为工程师们提供了全新思路。周远立即组织团队验证这一设想,同时派人彻查监测系统被入侵的事。
傍晚时分,两个重要进展几乎同时传来。
材料组的测试结果令人振奋——特定湿度处理的碳纤维复合材料,其抗拉强度提高了8%,且体积膨胀恰好能补偿现有位移!
陈明那边的调查却令人不安:监测系统的后门程序非常隐蔽,是通过我们使用的第三方数据分析软件植入的。更可怕的是,它不仅能窃取数据,还能...轻微篡改监测数值。
周远倒吸一口冷气:你是说,位移数据可能被动了手脚?
不排除这种可能。陈明面色凝重,我已经切断了所有外部连接,改用备用系统。但要想彻底查清,需要更多时间。
周远沉思片刻:先集中精力解决位移问题。如果篾索浸水法有效,明天合龙仪式可以按计划进行。
整个团队通宵达旦地工作。E3节点被小心翼翼地注入特制溶液,模拟篾索浸水效果。监测数据的变化令人欣喜——随着材料吸水膨胀,位移量开始缓慢回落。
凌晨四点,当位移量降至7.8毫米并趋于稳定时,指挥部爆发出压抑的欢呼。周远却不敢松懈,继续监督每一道加固工序。
太阳升起时,苏颖抱着刚睡醒的小周乔来到工地。看到丈夫通红的双眼和满脸胡茬,她心疼地递上热腾腾的早餐:吃点东西吧,英雄。
周远接过食物,却先亲了亲儿子的小脸:乔乔,今天爸爸要干件大事,给这座桥,就像拼积木最后一块...
小家伙似懂非懂地咿呀两声,伸手去抓周远的安全帽,逗得周围人哈哈大笑。这温馨的一幕被工地摄影师捕捉下来,后来成为大桥建设史上最经典的照片之一。
上午九点,各级领导和媒体陆续抵达。合龙仪式现场彩旗招展,气氛热烈。很少有人知道,就在十几小时前,这里曾面临怎样的危机。
王建军带领的红军后人团队被安排在前排就座。当主持人宣布合龙作业正式开始,老人们自发唱起了《红军不怕远征难》,苍劲的歌声在山谷间回荡,不少建设者热泪盈眶。
周远站在指挥台前,看着重达300吨的合龙段在千斤顶的推动下缓缓就位。7.2毫米的位移差被完美补偿,对接精度达到惊人的0.3毫米,远超设计标准。
北盘江大桥合龙成功!随着主持人的宣布,现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礼花腾空而起,彩带漫天飞舞。
周远没有加入庆祝的人群。他悄悄退到一旁,给材料组打了个电话:继续监测E3节点,每半小时汇报一次。另外,准备一份详细的篾索浸水法技术报告。
挂断电话,他发现王建军站在身后,眼中闪烁着理解的光芒:周总,我祖父常说——红军的篾索能渡江,靠的不是绳子,是那股永不断裂的精神。
周远深深点头:这座桥,也是靠着这种精神建起来的。
仪式结束后,周远立即召集核心团队开闭门会议。技术间谍的阴影仍未散去,合龙成功只是阶段性胜利。
查清了吗?他问陈明。
基本确定了。陈明调出一组日志记录,后门程序是通过我们使用的美国数据分析软件更新的。有趣的是,它只针对E3节点的数据做了微小篡改——放大了实际位移量约30%。
也就是说,实际位移根本没超标?林涛瞪大眼睛。
最初的数据是真实的。陈明解释,但后来地下水稳定后,位移本应自然回落,后门程序却维持了虚假的高值,试图诱使我们做出错误决策。
周远冷笑:好一招心理战。让我们自己怀疑自己的判断,甚至可能推迟合龙。
现在怎么办?林涛问,上报国安部门?
当然要上报。周远目光坚定,但更重要的是,借这个机会全面审查供应链安全,逐步替换关键外国软件。真正的技术自主,不能受制于人。
会议结束后,周远独自来到已合龙的大桥上。夜幕降临,施工灯光将钢铁结构映照得如同白昼。远处,工人们正在进行最后的焊接作业,焊花如星辰般闪烁。
手机震动起来,是苏颖发来的消息:乔乔今天一直指着大桥喊爸爸桥,看来以后要子承父业了。
周远微笑着回复:等他长大了,我带他重走红军路,再来看这座桥。
站在300米高的主塔上,俯瞰蜿蜒的北盘江,周远想起母亲留下的剪报集,想起红军渡江的篾索,想起那些为这座桥付出心血的人们。技术会更新,材料会老化,但有些东西永不褪色——那就是一代代人传承的精神,如同穿越时空的篾索,连接着过去与未来,理想与现实。
工程日志上,他写下这样一段话:我们建的不仅是桥,更是精神的传承。每一根钢索,每一方混凝土,都凝结着无数人的智慧与汗水。今天的合龙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中国桥梁人的长征,永远在路上。
远处,一轮明月升起,将银辉洒向初具规模的北盘江大桥。这座融合了历史智慧与现代科技的钢铁虹桥,即将迎来它的通车时刻,向世界诉说一个关于传承与创新的中国故事。
喜欢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