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盘江大桥合龙前48小时,凌晨三点十七分,周远被急促的电话铃声惊醒。
周工,西岸锚碇监测数据异常!值班工程师的声音紧绷如弦,位移量已达12.3毫米,超出警戒值!
周远瞬间清醒,一边穿衣一边询问细节。电话那头键盘敲击声不断:从昨晚20点开始缓慢增加,初步判断是岩溶区地下水变化引起的...
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我马上到!
轻轻吻了吻熟睡中的妻儿,周远轻手轻脚离开宿舍。八月的山区凌晨已有凉意,他裹紧工作服,快步走向西岸监测中心。远处,即将合龙的大桥在施工照明下宛如一条钢铁巨龙,主塔上的红色航空警示灯在雾中若隐若现。
监测中心里气氛凝重。大屏幕上,实时数据曲线呈现缓慢但持续上升的趋势,现在已经跳到13.1毫米。十几个工程师围在周围,有人争论不休,有人沉默地盯着屏幕。
最新情况?周远直奔主题。
陈明调出三维模型:位移集中在西岸锚碇区E3节点,目前速率0.5毫米/小时。奇怪的是,东岸和主塔数据完全正常。
地下水位监测呢?
上涨了2.4米,与位移正相关。林涛递过一份地质报告,可能是上游连续降雨导致的。
周远仔细检查每一组数据。13毫米——对一座大桥而言微不足道,但对即将进行的精密合龙作业,这个数字足以毁掉所有努力。更可怕的是,如果位移持续增加,可能预示着更深层的地质问题。
合龙仪式还能按时进行吗?施工负责人老赵直截了当。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周远身上。后天,省部级领导和数十家媒体将齐聚北盘江,见证这一世界级工程的合龙时刻。推迟,意味着巨大的政治和社会影响;强行合龙,则可能埋下安全隐患。
先查明原因。周远沉声道,通知设计组和地质组,一小时后开会。同时准备两套预案——继续合龙和紧急推迟。
走出监测中心,天边已泛起鱼肚白。周远独自来到锚碇区,蹲下身仔细观察E3节点的细微变化。肉眼几乎看不出任何异常,但精密仪器不会说谎。这13毫米,就像一颗定时炸弹,滴答作响。
周总,您在这儿。陈明匆匆跑来,有个新发现——昨晚22点到凌晨1点,监测系统记录到三次异常数据包发送,接收方IP显示在境外。
周远眉头紧锁:有人远程窃取数据?
不止如此。陈明压低声音,发送的正是E3节点的应力数据。更奇怪的是,系统日志显示发送指令来自我的权限账户,但那段时间我明明在睡觉!
两人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震惊和疑惑。技术间谍已经渗透到内部系统?还是有内鬼作祟?
上午的紧急会议上,争论异常激烈。设计院代表坚持位移在安全范围内,可以继续合龙;地质专家则警告岩溶区水文地质复杂,建议暂停施工全面检查;施工方夹在中间,既担心安全又怕担责。
周工,您怎么看?所有人都望向周远。
周远没有立即回答。他走到窗前,望着远处正在做最后准备工作的合龙段。这座桥承载了太多——国家的期待,团队的汗水,家人的支持,还有那些红军后人的嘱托...
再给我24小时。他最终决定,继续监测,同时准备临时加固方案。明天此时,我会做出最终决定。
会议结束后,周远接到苏颖的电话:乔乔今天会爬了!我发视频到你手机上了。
点开视频,小周乔趴在工地幼儿园的垫子上,努力挪动小胳膊小腿的样子让人忍俊不禁。周远嘴角不自觉上扬,连日来的疲惫似乎减轻了些。
对了,王老师带重走长征路的队伍到了,正在参观展厅。苏颖提醒道,你要不要去见见?
周远这才想起,王建军组织的纪念活动今天抵达工地。虽然时间紧迫,但出于礼貌,他还是赶到了临时展厅。
二十多位身着统一T恤的中老年人正在参观大桥模型,T恤上印着重走长征路字样。王建军见到周远,热情地迎上来:周总,这些都是当年渡江红军的后人,特意赶在合龙前来参观!
一位拄拐杖的白发老人握住周远的手:我父亲是工兵连的老兵,常说北盘江是红军的,要不是成功渡江,后果不堪设想...
参观结束后,周远邀请大家到会议室座谈。原本只打算礼节性露个面,但老人们的谈话渐渐吸引了他的注意。
父亲说渡江前下了三天雨,篾索浸了水特别沉。一位阿姨回忆道,但奇怪的是,浸过水的篾索反而更结实了,不容易被急流冲断。
周远突然坐直了身体:您说浸水后的篾索更结实?
是啊,老人家说是因为纤维膨胀,绞得更紧了。阿姨肯定地说。
这个细节像闪电般击中周远。他立即给材料组打电话:马上测试碳纤维复合材料在不同湿度下的性能变化!重点观察纤维膨胀对整体结构的影响!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