奎达医院的白炽灯在崔为眼前晃动,消毒水的气味刺激着他的鼻腔。医生正用镊子从他手臂上取出一块碎石残渣,疼痛像一根细线直通太阳穴。
再忍一下。阿兹哈尔坐在旁边,递过一块湿毛巾,纳西姆老爹已经脱离危险了。
崔为咬紧牙关点点头。脱险后的三十六小时像一场模糊的梦——村民的惊呼,颠簸的拖拉机,医院刺眼的灯光。现在,除了手臂的伤口和浑身的酸痛,最清晰的是溶洞中那片星光般的矿石结晶,以及纳西姆老爹所说的矿石语言。
病房门被推开,王磊快步走进来,手里拿着一台平板电脑:崔工,地表扫描结果出来了!他的声音因兴奋而微微发颤,你们发现的那条通道确实通向一个未被记录的矿脉,初步分析铅锌品位超高!
崔为接过平板,放大三维地质图。一条红色的高品位矿脉像血管一样蜿蜒在矿山深处,位置与他们发现的溶洞完美吻合。
纳西姆老爹是对的。崔为轻声道,听到的确实是高品位矿脉。
阿兹哈尔好奇地凑过来:你们中国也有这种矿石语者
我爷爷就是。崔为不假思索地回答,随即惊讶于自己的坦诚。这个连周远都不知道的家庭故事,他竟如此自然地说了出来。在江西的钨矿,他能通过尝泥土判断矿脉走向。我小时候觉得那是魔法。
阿兹哈尔眼中闪过惊讶,然后是理解:所以你这么快就接受了纳西姆的方法。
现代仪器能分析元素构成,但老矿工的感觉...崔为指向自己太阳穴,是几十年经验积累的模式识别,大脑比任何计算机都擅长这个。
王磊突然插话:如果我们把纳西姆老爹的经验参数化,输入智能系统...
三人对视一眼,同时意识到了可能性。崔为立刻拿起电话拨通了北京的号码。
周远的声音透过电波传来,异常清晰:我正准备打给你。医疗直升机两小时后到奎达,把重伤员接伊斯兰堡治疗。
纳西姆老爹需要转院,但更重要的是,崔为语速加快,我们有个技术构想——将传统矿工的感官经验数字化,训练AI模型。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说具体点。
崔为详细解释了在溶洞中的发现和纳西姆的判断方法,以及王磊提出的算法设想。讲述过程中,他能感觉到周远的注意力完全集中了。
有意思。周远最终评价道,技术团队今晚通宵研究可行性。另外,矿业部长访华行程提前了,下周就到。如果这个构想成立...
我们可以展示技术与传统的完美结合。崔为接上他的话,正好契合巴基斯坦政府强调的文化保护政策。
挂断电话后,崔为发现阿兹哈尔正用一种全新的目光看着自己。
怎么了?
你刚才说话的样子...阿兹哈尔斟酌着词句,不像个外派工程师,倒像是矿山的子孙。
崔为笑了笑,没有解释。江西老家的钨矿早已关闭,爷爷也在他上大学那年去世,但血脉里的某种东西确实从未消失。也许正是这种隐秘的联系,让他能在阿根廷的马黛茶圈和巴基斯坦的古老巷道里都找到归属感。
三天后,崔为站在杜达矿区的临时实验室内,看着王磊调试最新改装的传感设备。桌上摆着一排矿石样本,每个都连接着复杂的导线和传感器。
这套系统能捕捉岩石在受到敲击时的震动频谱。王磊兴奋地解释,我们记录了纳西姆老爹判断为高品位的所有样本数据,正在建立特征库。
门被推开,阿兹哈尔带着两名当地老矿工走了进来。其中一位留着白色长须的老人径直走向矿石样本,用手轻轻抚过表面,闭眼感受着什么。
胡赛因大叔能通过触感分辨铅锌比例。阿兹哈尔介绍道,误差不超过5%。
崔为眼前一亮:正好测试我们的系统。他示意王磊给老人戴上特制手套,上面布满了微型传感器。
实验进行了整整一天。当夕阳将临时实验室的窗户染成金色时,电脑屏幕上的算法曲线终于开始呈现稳定的规律性。
太神奇了...王磊盯着屏幕喃喃道,老矿工们感知的不是单一参数,而是一整套震动、温度、导电性的复合模式。
崔为看着初步生成的3D模型,各种颜色线条交织成复杂的网络,正是纳西姆所说的矿石语言的可视化呈现。这套系统如果完善,不仅能提高勘探效率,更重要的是可以传承那些即将消失的古老智慧。
正当他们沉浸在技术突破的喜悦中,外面突然传来一阵骚动。阿兹哈尔快步走到窗前,脸色骤变:是纳西姆老爹的家人!
崔为冲出门外,看到几个神色慌张的当地人在和阿兹哈尔急切交谈。从零星的英语单词中,他拼凑出一个可怕的消息——纳西姆老爹在伊斯兰堡的医院遭到袭击,凶手伪装成医护人员,幸好被值班警察及时发现。
他没事,但被转移到了军方医院。阿兹哈尔挂断电话,面色阴沉,袭击者问了很多关于老矿区发现的问题。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