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终章,下一篇是另外一个故事,第二篇高原之光。除了周远这个名字与第一篇章一样,故事剧情无关联!!!
肯尼亚的旱季,像熔化的铜汁倾泻在铁路上。周远蹲在刚刚铺就的铁轨旁,用手指测量着轨枕间距。汗水顺着他的安全帽带滴落在钢轨上,瞬间蒸发成白烟。
间距误差1.5毫米。周远对身边的肯尼亚实习生卡玛乌说,重新调整。
但是周工,卡玛乌擦着额头的汗,规范允许2毫米以内的误差...
我们按1毫米标准执行。周远站起身,膝盖发出不堪重负的声响。三十五岁的他已经不像当年在云端之塔时那样不知疲倦,但对工程质量的苛求丝毫未减。
卡玛乌欲言又止,最终还是招呼工人们重新调整。这个毕业于内罗毕大学的年轻人是周远特意挑选的徒弟,聪明勤奋,只是还不完全理解中国工程师那种近乎偏执的精确追求。
远处突然传来鼓声和歌声。周远皱眉望去,一群当地工人围成一圈,中间是个穿着传统服饰的长者,正对着刚挖好的路基念念有词,还不时洒下一些粉末状的东西。
又来了!周远把扳手扔进工具箱,这周第三次了!
他大步走向那群人,安全靴踢起红色的尘土。作为东非铁路关键段的技术负责人,他最不能容忍的就是因非技术原因延误工期。
怎么回事?周远挤进人群,质问工头约瑟夫,我说过祭祀仪式只能在非工作时间进行!
约瑟夫紧张地搓着手:周先生,这是马库尤长老...他说这段路基地下有圣泉,必须得到祖先允许才能继续施工...
圣泉?周远强压怒火,我们有完整的地质勘探报告,这里没有任何地下水源!
年长的马库尤长老走上前,浑浊的眼睛直视周远:年轻人,我父亲和祖父都是这里的土地守护者他指着不远处的山坡,1952年,英国人修公路时不信我们的话,结果...他做了个山体滑坡的手势。
周远想说那只是巧合,但职业习惯让他多了分谨慎:您有什么依据?
长老从兽皮袋中取出一卷发黄的羊皮纸,小心翼翼地展开。纸上画着复杂的地形图,用古老符号标注着各种地质特征。周远惊讶地发现,这竟是一份精密的工程地质图,只是表达方式与现代技术图纸截然不同。
这里,长老指着图纸上一处波浪符号,地下河,雨季会上升。你们的路基正好压在水道上。
周远将信将疑,但还是调出平板电脑查看地质雷达数据。果然,在长老指出的位置,雷达图像显示有异常孔隙——虽然现在干旱季节没有水,但地质结构确实存在潜在风险。
我们需要重新设计这段路基。周远最终决定,约瑟夫,今天先停工,全体技术人员开会。
会议室里,争论异常激烈。中方工程师坚持原设计安全可靠,而当地技术人员则力挺长老的判断。卡玛乌悄悄告诉周远,马库尤家族世代负责记录这片土地的地质变化,他们的祖传图纸曾多次准确预测山体滑坡。
科学不应该排斥任何经验智慧。周远最终拍板,按最保险方案修改设计,路基提高1.5米,增加导流涵洞。
散会后,卡玛乌留下来帮周远整理资料:周工,您真的相信那些?
我不信巫术,周远翻开父亲的老工程手册,但我尊重经验。你看这个——他指向一页泛黄的笔记,1975年成昆铁路某段,我父亲根据彝族老人的建议修改了线位,后来证明避免了一场大滑坡。
卡玛乌若有所思:所以工程师不仅要懂技术...
还要懂得倾听土地的声音。周远合上手册,无论这声音来自数据还是传统。
修改设计导致工期延误两周。正当周远焦头烂额地调整进度表时,更大的危机降临——肯尼亚交通部派来的督察组对工程质量提出。
周先生,督察长姆旺吉在私下会面时直言,总统希望铁路能在独立日前通车,某些...不太关键的指标可以适当灵活处理。
灵活处理?周远放下咖啡杯,您是指...
比如焊缝检测标准,混凝土养护周期...姆旺吉意味深长地笑了笑,您知道,非洲有非洲的工作方式。
周远的手指无意识地敲打着桌面。五年前在云端之塔材料危机中的抉择场景历历在目。但这次更复杂——作为国际项目,不仅要考虑技术因素,还有政治、文化等多重压力。
给我24小时考虑。他最终回答。
那晚,周远独自驱车来到已经建成的铁路段。月光下,钢轨像两条银色的河流伸向远方。他坐在轨道上,给父亲发了视频通话。
父亲恢复得不错,已经能流畅说话:遇到难题了?
周远简要说明了情况。屏幕那头,父亲沉默片刻,突然问:记得杭州基坑事故吗?
您常说那是您职业生涯的转折点。
不是因为事故本身,父亲的声音异常清晰,而是事故后的调查。那些遇难工人...最年轻的才十九岁,刚订婚。他顿了顿,从那以后,我发誓经手的每个项目,都必须能安心让家人使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