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声雷动。活动结束后,年轻的马来西亚实习生阿迪怯生生地找到周远:周工程师,您父亲...他收外国学生吗?
周远笑了:等他完全康复,我帮你问问。不过,他眨眨眼,他的课可不容易,作业多得吓人。
当晚,周远给父亲发去了庆典视频和照片。第二天一早,他收到母亲的消息:你爸看了十几遍视频,今早自己走到书房,翻出他所有的沼泽地质笔记说要整理。
更令周远意外的是,一周后他收到了一个从国内寄来的包裹。拆开后,里面是一套老式的工程制图工具——泛黄的平行尺、磨得发亮的计算尺,还有父亲最爱的那支德国制图笔。包裹里附着一张纸条,是父亲工整的字迹:
给阿迪,如果他真想学工程。工具老了,但画出的线一样直。——周铁生
周远捧着这些,仿佛捧着沉甸甸的传承。他想起父亲常说的一句话:好工具不如好手艺,但好工具能提醒你什么是好手艺。
第二天,当周远将这套工具交给阿迪时,这个马来西亚小伙子的手都在发抖:这...这太珍贵了!我不敢收...
拿着吧,周远将计算尺放在他手中,我父亲说,工具的意义在于使用。他希望看到你用它们设计出造福家乡的工程。
阿迪红着眼眶,突然站直身体,用刚学会的中文说:谢谢师傅!
那一刻,周远仿佛看到了一条无形的铁路——它不铺设在沼泽或高原上,而是连接着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工程人,承载着同样的热忱与坚守。
项目结束前的最后一周,周远收到父亲发来的一段视频。画面中,父亲站在书房的世界地图前,手指从马来西亚慢慢划向非洲。
肯...尼亚...父亲的声音依然缓慢,但异常坚定,你...去...
周远明白父亲的意思。肯尼亚铁路项目是集团下一个重点工程,技术难度更大,环境更艰苦。父亲是在鼓励他继续前进,去更远的地方,建更难的工程。
周远对着手机点头,明知父亲看不到,我去。
窗外,一列测试火车正驶过新建成的铁路,汽笛长鸣。那声音,像极了周远儿时在家等待父亲归来时,远处传来的火车汽笛。如今,轮到他成为那个离家的工程师,而父亲则成了守望者。
但周远知道,无论相隔多远,他们始终被同一种精神连接着——那种深深刻在骨子里的,工程师的脊梁。
喜欢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