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远盯着电脑屏幕上的地质勘探报告,眼睛酸涩得像被砂纸磨过。三天来,他几乎把所有醒着的时间都花在了研究云端之塔的地基方案上。办公室的灯光在深夜显得格外刺眼,窗外的城市早已沉入梦乡。
还在加班?
一个声音从门口传来,周远抬头,看见张振国端着保温杯站在那里。已经是凌晨一点,这位项目经理看起来却精神奕奕。
张总,周远揉了揉眼睛,我在核对地勘数据与设计参数的匹配性。
张振国走近,扫了一眼满桌的图纸和计算书:发现什么问题了?
周远犹豫了一下,指向屏幕上一组数据:这一层的粉质黏土压缩模量取值偏高,如果按这个参数计算沉降,结果会比实际偏小15%左右。
张振国的眉毛微微挑起:你确定?
我对比了附近三个超高层项目的地勘报告,周远打开另一个文件,相同土层的参数取值都比我们低。如果按这个数据施工,建成后塔楼的倾斜度可能超标。
办公室陷入短暂的沉默。张振国慢慢啜饮着保温杯里的茶,目光在屏幕和周远之间来回移动。周远能听到自己心跳的声音——他刚才的话相当于质疑了设计院的专业判断。
明天早上八点,张振国终于开口,设计院吴总监会来开会,你准备好数据当面汇报。
周远喉咙发紧:直接向吴总监汇报?
你的发现,当然由你来说。张振国放下保温杯,别搞砸了。
等张振国离开后,周远瘫在椅背上,长长呼出一口气。向吴雅楠这样的设计专家挑战技术参数,这比他预想的职场挑战来得更快、更直接。他重新检查了一遍所有计算,确保每一个数字都有据可依。
清晨六点,周远就回到了办公室。他换上了干净的衬衫,打印好汇报材料,甚至还准备了几个可能被问到的问题及答案。当吴雅楠带着设计团队准时出现在会议室时,周远的手心已经微微出汗。
听说你对我们的参数有异议?吴雅楠开门见山,声音冷静而专业。她看起来三十出头,齐肩短发,金丝眼镜后的目光锐利如刀。
周远站起身,尽量控制声音不发抖:吴总监,我发现地勘报告中粉质黏土层的压缩模量取值与周边项目经验值有差异...
接下来的二十分钟里,周远详细展示了他的分析过程。随着讲解深入,他逐渐找回了自信,甚至开始享受这种专业交锋。会议室里的其他人——包括张振国和陈默——都安静地听着这场技术对话。
吴雅楠听完,推了推眼镜:你的分析有道理,但忽略了土样取值的离散性。我们采用的是经过统计处理后的代表值。
我理解您的考虑,周远早有准备,但即使考虑离散性,这个取值仍在95%置信区间的高端。考虑到项目的重要性,建议至少按中值重新核算。
会议室里的空气似乎凝固了。周远感到陈默投来的目光像针一样扎在背上——作为技术组长,这个问题本该由他提出。
吴雅楠与设计团队低声交谈了几句,然后抬头道:我们会重新核算,明天给你答复。不过周工,她停顿了一下,你很细心。
这简单的评价让周远如释重负。会议结束后,张振国拍了拍他的肩膀,什么都没说,但眼神中的认可不言而喻。而陈默则冷冷地丢下一句:下次发现问题先跟我通气,别越级汇报。
周远这才意识到自己无意中犯了职场忌讳。但比起人际关系,他更在意的是技术上的正确性——如果参数错误,意味着整栋楼的安全都会受到影响。
两天后,设计院正式发来了参数调整通知,基本采纳了周远的建议。这件事在项目部悄悄传开,周远开始感受到同事们目光中的不同——有钦佩,也有审视。
你小子胆子不小,午饭时,项目部的测量主管老李端着餐盘坐到周远对面,刚来就敢挑战设计院。我在这行干了二十年,见过太多唯唯诺诺的技术员。
周远苦笑:我只是提出技术疑问,没想到会这么...复杂。
老李咬了口馒头:工程这行,技术只是三分,剩下七分是人情世故。不过,他意味深长地看了周远一眼,有时候就得有股愣头青的劲儿才能成事。
随着地基施工日期的临近,周远的工作量成倍增加。他需要协调设计、施工和监测各方,确保每一个环节都符合技术要求。最忙碌的时候,他连续三天没回宿舍,只在办公室的沙发上打个盹。
云端之塔的工地比周远之前经历的任何项目都庞大。二十多台各种型号的机械设备同时作业,上百名工人穿梭其间,整个现场如同一支精密运转的军队。而地基部分,则是这场战役的第一道防线。
周远提出的旋喷桩复合地基方案经过设计院深化后,被确定为最终实施方案。这意味着他肩上的责任更重了——每一个技术决定都可能影响整个工程的安全和质量。
签字之前想清楚,张振国在交给周远第一份需要他单独签署的技术文件时说,从今天起,你的每一个签名都代表着责任和风险。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