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咱们去看看新搭的育苗棚!”陈砚带头朝村西走去,育苗棚是用洛城送来的钢材搭建的,蓝色的保温膜罩在棚架上,阳光透过膜洒在里面,暖意融融。棚里摆着一排排育苗盘,里面种着刚栽下的生菜苗,嫩绿的叶片在微风中轻轻摇晃。“以后咱们自己也能育苗,不用再麻烦舟山千里迢迢送过来了!”
老周走到育苗棚的通风口旁,伸手摸了摸保温膜:“这膜是加厚的,防风又防寒,晚上把通风口关上,棚里温度能比外面高十度。等过几天,我再让厂里送几台温度控制器过来,设定好温度自动调节,省得夜里还要人来值守!”
王哥则蹲在育苗盘旁,仔细观察着生菜苗的长势,手里拿着个小本子记录:“咱们可以在棚里挂些粘虫板,预防蚜虫,不用打农药,种出来的菜更健康。对了,江城的老农户说,冬天种菠菜要多施有机肥,咱们把之前的秸秆有机肥翻进土里,既能保温,又能给菜苗提供养分!”
小林打开终端,调出一份数据报表:“这是咱们四地的冬菜种植计划,苏城种五亩生菜、三亩菠菜,洛城种四亩油菜、两亩生菜,江城种三亩红薯、四亩菠菜,舟山种五亩生菜、两亩油菜,这样咱们冬天的蔬菜供应就不愁了,还能互相调配余缺!”
不知不觉间,夕阳已经西斜,把天空染成了橘红色。田埂上的薄霜早已融化,翻耕后的土地泛着湿润的光泽,育苗棚里的生菜苗在暖光下格外翠绿。孩子们坐在田埂边,分享着烤红薯,香甜的气息顺着风飘得很远。
“该吃晚饭了!”张大爷提着一个大竹篮走过来,里面装着刚做好的红薯粥、菠菜豆腐汤、大豆酱拌黄瓜,还有热气腾腾的玉米馒头,“都是用咱们自己种的食材做的,大家快尝尝,暖和暖和身子!”
众人围坐在田埂旁的石板桌旁,捧着粗瓷碗,喝着温热的红薯粥,嚼着软糯的玉米馒头,聊着接下来的计划——老周说要在洛城建个蔬菜冷库,王哥计划在江城扩大红薯种植面积,小林则要带着新研发的菜苗去海洲基地指导种植,陈砚则想着把四地的冬菜种植技术整理成手册,供更多基地参考。
“对了老陈,”小林突然放下碗,从口袋里掏出个小小的玻璃瓶,“这是咱们新研发的蔬菜保鲜剂,用天然植物提取的,能让生菜保鲜期延长三天,以后咱们的蔬菜运到其他基地,就不怕坏了!”
陈砚接过玻璃瓶,透明的液体里泡着几片生菜叶,叶片依旧翠绿鲜嫩。他握紧瓶子,心里满是暖意:“谢谢小林,这个太实用了。等明年春天,咱们再一起种番茄、种玉米,把四地的农技联盟做得更大,让更多人冬天也能吃上新鲜蔬菜!”
夜色渐深,育苗棚的灯亮了起来,暖黄色的光透过保温膜洒在田埂上,泛着柔和的光。孩子们已经睡着了,躺在铺着麦秆的竹席上,嘴角还沾着红薯粥的痕迹。大人们坐在石板桌旁,继续聊着未来的计划,偶尔传来几声笑声,与远处的虫鸣交织在一起。
陈砚站在育苗棚前,望着眼前的一切——田埂上的翻耕痕迹、棚里的翠绿菜苗、石板桌上的粗瓷碗、孩子们熟睡的脸庞,还有手里握着的保鲜剂玻璃瓶。他掏出战术终端,拍下这温馨的一幕,发送给所有基地的伙伴,配文写道:“霜前备战,四地同心。从秋实的玉米到冬播的菜苗,我们一起翻耕、一起育苗,一起把希望种进寒冬里。未来,我们还要一起抵御霜雪,一起迎来开春的丰收,让这片土地永远充满生机!”
终端屏幕的光映在脸上,风里传来泥土的清香和远处的虫鸣。陈砚知道,这只是四地联合抗冬的开始。接下来,他们要搭建蔬菜大棚,调试温度控制器,筹备冬菜种植培训班,还要把耐寒菜苗的种植技术推广到更多基地。而那些逝去的人——洛城的老农机手、江城的老农户、舟山的研发前辈——他们的精神,就像这育苗棚里的菜苗,像这手里的保鲜剂,像这四地的情谊,永远留在这片土地上,守护着每一次播种,每一次生长,每一个温暖的冬天。
远处的田埂旁,新埋的湿度传感器正闪烁着微弱的绿光,像是在记录这片土地的坚守。陈砚握紧玻璃瓶,转身朝晒谷场走去——那里,老周和王哥正围着保温膜讨论搭建大棚的细节,阿玲在给孩子们盖厚毯,张大爷则在收拾石板桌上的碗碟。
风里的凉意更浓了,却吹不散心里的暖意。陈砚知道,四地的故事,还在继续。而每一个为这片土地耐寒播种的人,每一株在寒冬里扎根的菜苗,每一次跨越地域的支援,都将成为故事里最坚韧的篇章,在霜雪中慢慢生长,长成属于他们的冬日暖阳。
喜欢三百二十七天的电波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三百二十七天的电波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