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社交媒体账号被封禁了二十四小时。
官方给出的理由是“涉嫌发布不实信息及引导不良舆论”。申诉过程如同泥牛入海,自动回复的邮件里充斥着“系统判定”、“社区公约”、“维护清朗空间”这类光滑而冰冷的词汇。
这二十四小时里,关于房某某事件的舆论风向悄然转变。几个粉丝量巨大的财经博主开始集中发声,标题诸如《企业生存不易,莫用道德绑架效率》、《‘玻璃心’员工是企业发展的绊脚石》。评论区里,“不是你家孩子你为什么要疼?”“不是你发的工资你凭什么指责?”这类类比层出不穷,将水搅得更浑。
更令我脊背发凉的是,一篇深挖房某某“黑料”的文章开始流传。文章称他“长期以来工作态度消极”、“与同事关系紧张”、“疑似有家族精神病史”,甚至将他孩子生病、母亲住院都描绘成“可能是为了博取同情的夸大其词”。证据?几张模糊的聊天截图和“据不愿透露姓名的同事说”。
真相在噪音中溺毙,而看客们早已疲惫,转向下一个热点。
我的账号恢复时,那则通告引发的浪潮似乎已经平息。公司宣布“出于人道主义”不再追究房某某“违约责任”,并“慷慨”地支付了其部分医疗费,塑造了一个负责任、有温度的企业形象。至于《自愿加班承诺书》和“行为积分系统”?公司发言人面对追问,微笑着回答:“这只是企业激励员工、提升团队凝聚力的内部创新举措,完全符合法律法规,也获得了绝大多数积极向上的员工的支持。”
看,他们总有办法把枷锁包装成礼物,把压迫诠释为关怀。
房某某出院后,和家人离开了东莞,不知所踪。我曾尝试联系小李,但他的电话已成空号。工厂里的人对此三缄其口,仿佛从未有过这两个人。
一切似乎又回到了“正常”的轨道。那套规则赢了,沉默而坚固。
但我无法忘记那张苍白的脸和手腕上的绷带。也无法忘记那句“不是你推倒的你为什么扶?”所带来的彻骨寒意。这不仅仅是一个工人的遭遇,这是一个信号,一种正在蔓延的“新规则”。
我决定深入调查。表面上,我继续写着其他社会热点的评论,暗地里,我开始搜集所有关于“效率优化系统”、“行为积分”、“自愿承诺书”的信息。
线索比想象中更难获取。大多数员工畏惧失去工作,不愿多谈。偶尔有几个敢言的,也要求绝对匿名,并且很快,他们的声音就会消失——要么被调离岗位,要么“自愿”离职。
小林帮我联系到一位曾在一家知名电商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工作的女士。她同意在一个偏僻的咖啡馆见面,但要求检查我的录音设备,并确保她的面容不会被任何监控拍到。
“我们都叫它‘蛛网系统’,”她啜饮着咖啡,眼神警惕地扫视四周,“看不见,但无处不在。它的核心不是明文规定,而是一套复杂的、动态的算法和评价体系。”
“算法?”
“打卡时间、加班时长、工作产出、甚至办公室能量手环监测的你的活动量和心率数据…这些构成基础分。然后还有‘行为附加分’:是否积极报名参加团建、是否转发公司正能量文章到朋友圈、是否购买公司的产品或认购公司的内部理财项目…”
“不买车不买房也算‘恶意’?”我想起之前的新闻。
“在那套系统里,这属于‘缺乏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共同奋斗精神’,会影响你的‘忠诚度’评分。”她苦笑,“评分低的,晋升无望、奖金打折、甚至会被‘优化’。没有人明说为什么,但你心里清楚。”
“这合法吗?”
“它游走在灰色地带。所有东西都被包装成‘自愿’、‘激励’、‘游戏化管理的选择’。你不满?你可以离开。大把‘更积极’的人等着进来。”她顿了顿,声音更低,“而且,这套系统正在被模块化、产品化。宏运集团旗下的‘高效未来’公司就在推广它,很多企业趋之若鹜,认为这是降低管理成本、提升‘人效’的利器。”
“高效未来…”我记下这个名字。
“陈老师,您知道最可怕的是什么吗?”她身体前倾,眼中闪过一丝恐惧,“不是它剥夺你的时间,压榨你的精力。而是它正在重新定义什么是‘好员工’,什么是‘正常’,甚至什么是‘正确’。它让你觉得,被压榨是你不够努力,拒绝不合理的要求是你‘不适应环境’。它把系统的责任完美地转嫁到了个人身上。就像房某某,最后连自杀都要被说成是‘心理素质差’。”
她匆匆离开后,我坐在咖啡馆里,许久没有动弹。窗外的城市车水马龙,霓虹闪烁,一片繁荣景象。但在这景象之下,那张无形的“蛛网”正在悄然编织,试图将每一个人都纳入它的评价体系,符合它的“规则”。
几天后,我收到一个匿名快递。里面是一个U盘和一张打印的纸条:“‘蛛网’的雏形,远比想象的更早。”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吓你的365天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吓你的365天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