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元年二月,应天的春意已渐浓,宫城内外的柳枝抽出新绿,桃花绽放出粉嫩的花瓣,可奉天殿内的气氛,却比隆冬腊月还要冰冷。朱棣坐在九龙金椅上,案头堆积如山的奏疏几乎要将他淹没,连日来的操劳让他眼下泛起淡淡的青黑,眉宇间拧成一个深深的“川”字,满是挥之不去的疲惫与焦灼。
天幕消散后的这一个月,他没有片刻喘息的机会。江西民变的余波尚未平息,各地贪腐官员的清算工作还在进行,西南云南的战事又陷入僵持,傅友德与蓝玉的催兵奏疏一封接一封地送抵应天,要求增派兵力与粮草。而最让他头疼的,是平凉侯费聚、吉安侯陆仲亨、延安侯唐胜宗这几位洪武朝勋贵的异动——他们显然没有吸取江西民变的教训,反而暗中勾结,在暗处搅动风云,试图逼他就范。
“陛下,北镇抚司急报!”殿外传来内侍急促的声音,紧接着,北镇抚司指挥使蒋瓛身着飞鱼服,手持密奏,快步走入殿内,神色凝重得近乎惨白。
朱棣抬眼,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沙哑:“说,何事如此紧急?”
“陛下,凤阳府下辖的临淮县,一夜之间,一个两百多口人的村落竟凭空消失了!”蒋瓛单膝跪地,双手高举密奏,声音带着难以置信的震撼,“锦衣卫密探赶到时,村中房屋完好,锅碗瓢盆皆在,可就是不见一人,仿佛从未有人在此居住过。更诡异的是,即便是最新绘制的舆图,也找不到这个村落的记载,像是被人刻意从版图上抹去了一般!”
“什么?!”朱棣猛地从御座上站起身,一把夺过密奏,快速浏览起来。密奏上的描述与蒋瓛所言一致,甚至附带了密探绘制的村落草图,房屋错落有致,田间还有未收割的庄稼,可偏偏空无一人,透着一股阴森诡异。
他的手指紧紧攥着密奏,指节泛白:“两百多人,不可能凭空消失。定是费聚、陆仲亨他们搞的鬼!”
话音刚落,又一名内侍匆匆闯入:“陛下,凤阳府急报!临淮县周边数县爆发大规模民变,叛军人数已逾五万,沿途焚烧官府,劫掠粮草,声势浩大,其惨烈程度,远超洪武七年凤阳暴动的那一场动乱!”
朱棣的脸色瞬间沉到了极点,心中最后一丝侥幸也化为乌有。他将密奏狠狠拍在御案上,怒声道:“好!好得很!他们果然是要逼朕就范!”
民变爆发的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迅速传遍了天下。更让朱棣震怒的是,民间开始流传各种流言蜚语,称这场民变是“上天示警”,只因永乐帝得国不正,弑兄囚父,违背天道人伦,才导致百姓流离失所,叛乱四起。这些流言精准地戳中了朱棣的软肋,一时间,朝野上下人心惶惶,不少原本中立的官员也开始动摇,暗中向淮西勋贵集团靠拢。
朱棣走到殿内的地图前,目光扫过凤阳府的位置,心中一片清明。费聚、陆仲亨、唐胜宗这些人,本就是淮西勋贵的核心成员,对他登基后的一系列举措早已心怀不满。江西民变被平定后,他们知道单纯的地方叛乱无法撼动他的统治,便想出了这等毒计——先是制造“村落消失”的诡异事件,再煽动民变,最后散布流言,将民变的罪名扣在他头上,试图逼迫他恢复洪武朝旧制,重用淮西勋贵,甚至逼他退位。
“朕总算明白,父皇当年为何一定要杀那些功臣兄弟了。”朱棣低声呢喃,语气中带着几分复杂的感慨。这些人,在天下大乱时,皆是能征善战、运筹帷幄的英雄豪杰,为大明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可天下太平后,他们居功自傲,欺压百姓,贪污腐败,大吃空饷,卖官鬻爵,无恶不作。朱元璋当年赏赐给他们的土地、金银,足够他们几辈子荣华富贵,可他们贪得无厌,永远不知满足。
更要命的是,这些中枢的“老虎”身边,还聚拢了一大批地方上的“苍蝇”——地方官员、卫所将领、土豪劣绅,形成了一个个盘根错节的利益集团,相互勾结,对抗皇权。朱棣深知,对付这些人,绝不能一刀切,否则一旦逼急了他们,这些手握兵权的勋贵很可能会效仿他当年靖难,打出“清君侧”的旗号起兵叛乱。到时候,即便他能打赢,大明国力也会大伤;若是打输了,他苦心经营的一切都将化为泡影。
“陛下,”蒋瓛站起身,躬身进谏,“如今勋贵集团与地方势力勾结,气焰嚣张,不如采用‘拉一批,打一批’的策略。暗中拉拢那些对费聚等人不满的勋贵与官员,分化他们的阵营,再集中力量打击费聚、陆仲亨、唐胜宗这几个核心人物,逐个击破。”
朱棣摇了摇头,否决了这个提议:“不行。现在最关键的是兵权。费聚他们手握凤阳、吉安、延安等地的卫所兵权,若是贸然动手,很可能引发连锁反应。云南那边战事未决,傅友德与蓝玉催着添兵,若是内部再乱起来,大明将腹背受敌。”
他走到窗前,望着宫外的春色,语气沉重:“北元那边,也因为天幕的缘故,知道了未来的走向,对大明边境的骚扰越来越频繁。可大军出塞,耗费巨大,且北元骑兵来去如风,小规模作战根本无法重创他们,只会徒增伤亡。眼下的局面,真是难办啊。”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历史天幕:永乐大帝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历史天幕:永乐大帝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