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漠南草原的晨曦中,一座简陋的明军卫所拔地而起,土筑的城墙虽不高大,却透着一股肃杀之气。卫所指挥张承业正站在城头,望着远处草原上掠过的蒙古游骑,眉头紧锁。片刻后,他转身对麾下将领道:“此股游骑约有百人,若任其窥探,恐泄露我军部署。传我将令,即刻点齐三百骑兵,随我出城驱逐!”将领们齐声应诺,片刻后,城门大开,骑兵呼啸而出,直奔蒙古游骑而去。旁白沉稳的声音响起:“明初边寨卫所独具特色,指挥级别官员可独立决断是否率军出城野战,无需层层上报,边防反应极为迅速。且卫所不常设总兵,兵权集中于卫所指挥,避免了权责混乱。”】
【画面骤然切换至宣德年间的边疆,昔日热闹的卫所如今人去楼空,部分堡垒的城墙已坍塌,壕沟被风沙填平。几名文官模样的官员正在清点堡垒物资,其中一人说道:“陛下有旨,收缩边疆防线,废弃偏远堡垒,将兵力集中于核心卫所。”旁白的声音带着一丝惋惜:“宣德时期,对洪武、永乐的边疆政策作出重大调整,大量边境堡垒被收缩废弃,卫所指挥的野战决策权被收回,边防策略从‘主动进攻’转向‘被动防御’,与洪武永乐时代的开放进取形成鲜明对比。”】
【明军龟缩于核心卫所内,不敢轻易出城,蒙古游骑在卫所周边肆意游荡,却因找不到平民聚集区,无从劫掠,只能悻悻离去。旁白补充:“洪武永乐年间的持续北伐,已将漠南的平民聚集区彻底摧毁,双方之间形成巨大的无人区。宣德朝收缩防线后,虽减少了边防压力,却也让明军失去了对漠南的控制,为日后蒙古部落南下埋下隐患。”】
“卫所指挥可独立决断野战?”当天幕中张承业率军出城的画面出现时,徐达抚掌赞叹,“边疆战事瞬息万变,若事事上报,必会延误战机。卫所指挥掌兵权,能快速应对蒙古游骑,这倒是务实的边防之策。”
李文忠也点头道:“不常设总兵,避免了将领拥兵自重,又能让卫所指挥放开手脚,实在是一举两得。太子殿下的边防模式,既灵活又高效,难怪能压制蒙古数十年。”
“可是这宣德朝收缩堡垒,实乃失策!”冯胜眉头紧锁,语气中满是不满,“废弃偏远堡垒,等于将漠南拱手让人。我明军失去了前哨据点,便无法及时察觉蒙古部落的动向,只能被动挨打,这与陛下、太子殿下的战略背道而驰。”
朱棣沉默良久,缓缓开口:“宣德朝的调整,或许是因国力衰退,无力支撑大规模的边防部署,亦或者其他。但收缩防线绝非长久之计,失去了对漠南的控制,鞑靼瓦剌等部便会逐渐南下,重新占据水草丰美的区域,日后再想驱逐,难如登天。”
“殿下所言极是,”李善长道,“从天幕的介绍来看,边防的关键在于‘主动’,洪武到永乐的边防模式,是以攻代守,将战场引至草原;宣德朝转为被动防御,等于将主动权交给了元人,此消彼长,边疆岂能安稳?”
朱棣眼中闪过一丝坚定,“赋予卫所指挥野战决策权,重建偏远堡垒,让明军重新掌控漠南,将蒙古部落压制在克鲁伦河以北,永绝后患。”
【画面展现出广袤的漠南草原,天地间一片荒芜,既无明军的据点,也无蒙古的帐篷,只有偶尔掠过的黄羊与野马,印证着这片土地的生机。旁白的声音响起:“洪武朝的持续北伐,彻底改变了漠南的格局——平民聚集区被摧毁,经济体系崩溃,明朝与北元之间形成了一片巨大的无人区,双方隔着这片荒芜之地,展开长期对峙。”】
【镜头切换至洪武年间的漠北,蒙古部落的大营聚集在贝尔湖、温都尔汗以南,甚至靠近明朝边境的赛因山达一带,牧民们驱赶着牛羊,在水草丰美的区域游牧,偶尔还会南下袭扰明军卫所。旁白解释:“洪武初期,蒙古部落的活动范围离明朝边境较近,便于袭扰;但经过洪武明军的数次北伐,蒙古人损失惨重,不得不将活动范围北移,最终退缩至克鲁伦河以北,比洪武初期北移了数百公里。”】
【画面中,蒙古牧民赶着牛羊,艰难地向克鲁伦河以北迁徙,沿途的草原愈发荒芜,气候也愈发恶劣。部落首领看着身后的草原,眼中满是无奈——这片曾经的家园,如今已成为不敢踏足的险地。旁白补充:“蒙古活动范围的北移,虽减轻了明朝的边防压力,却也限制了朱棣的北伐模式选择。后世对比明成祖北伐与其他时期北伐时,往往忽略了这一关键背景,导致对永乐北伐的评价有失偏颇。”】
“元人只要见势不对就会退至克鲁伦河以北!”当天幕中蒙古部落北迁的画面出现时,李文忠恍然大悟,“数百公里的纵深,再加上漠南的无人区,我军每次北伐需深入数千里,粮草运输、士兵耐力都是巨大的考验,永乐朝北伐的难度远超如今,不是没有道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历史天幕:永乐大帝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历史天幕:永乐大帝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