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特写麓川的军备:士兵手中的铜甲泛着冷光,铁制头盔工艺虽不及明军,却也坚固实用。旁白解释道:“麓川坐拥丰富的铜矿与铁矿,受东亚技术扩散影响,盔甲储备量在中南半岛与云贵高原首屈一指。正兵需身强力壮者担任,披挂铜甲或铁甲;轻步兵仅能穿戴皮甲,防护力差距显着。”】
【画面模拟麓川军作战场景:战象迈着沉重的步伐冲向敌阵,背上的铜甲兵居高临下投掷梭镖,精准打击敌军前排士兵;待战象逼近敌阵,铜甲兵纵身跳下,抽出腰间战刀与敌军肉搏;后方正兵紧随其后,以密集阵型冲锋;轻步兵与贵族骑兵则游走于侧翼,待敌军溃散后负责收割。旁白补充道:“战象是麓川军的核心战力,凭借体型优势可轻易冲垮松散阵型,但灵活性不足,且易受惊吓,是其致命弱点。”】
【画面切换至蒙古草原,鞑靼骑兵策马奔腾,骑射手弯弓搭箭,重骑兵身披重甲,气势不减当年。旁白的声音却带着一丝惋惜:“15世纪初,蒙古封建帝国已分崩离析,但骑射手与重骑兵的经典组合仍具可怕战斗力。然而,随着热兵器的发展,这一优势正逐渐消失——当大型火绳枪、燧发枪普及,步兵射击威力远超骑射时,蒙古骑兵将从欧亚大陆的‘武德高地’沦为被动挨打的‘洼地’。”】
【镜头对比永乐明军与蒙古军的正面交锋:明军神机营火枪齐鸣,蒙古骑射手纷纷坠马;五军营结阵防御,顶住重骑兵冲击;两翼骑兵迂回包抄,截断蒙古军退路。旁白总结道:“永乐朝的明军,在正面交锋中堪称无敌。无论是麓川的战象阵,还是蒙古的骑射组合,都无法在明军的火力网与协同战术面前占到便宜。”】
“又是朱允炆这小王八蛋!”当天幕中麓川军的画面出现时,朱棣猛地一拍案几,眼中满是怒色,“若不是他当年乱削藩,何福早就能率军攻破麓川都城,哪容得他们这般嚣张!”他想起天幕中曾提及的建文朝对麓川的消极应对,心中愈发不满——建文帝空有皇位,却无富国强兵之能,白白错失平定边疆的良机。
徐达看着画面中的战象阵,眉头微皱:“麓川的战象看似凶猛,实则破绽百出。战象惧火、惧巨响,若战时以火炮轰击,再派轻骑兵骚扰其后方,定能让战象受惊反噬,不攻自破。”
李文忠附和道:“徐帅所言极是。麓川的盔甲工艺虽可圈可点,但与我大明的铁札甲相比,防护力差远了。正兵与轻步兵的装备差距过大,一旦正兵受挫,轻步兵必溃不成军,难以形成持续战力。”
冯胜则关注着蒙古军的衰落:“之前以为对抗蒙古铁骑,必须有一支同样强大的骑兵才能与之抗衡,现在看来火器才是骑兵的克星!神机营的火枪齐射,足以压制骑射优势。只要我大明持续发展火器,蒙古骑兵再无翻身之日。”
李善长从战略角度分析:“麓川地处偏远,物产有限,虽有盔甲储备,却难以支撑长期战争;蒙古分裂后,各部族各自为战,缺乏统一指挥,不足为惧。真正需警惕的,是大明自身的财政与军制稳定。”
朱棣深以为然:“李公所言切中要害。麓川、蒙古皆为疥癣之患,若大明内部稳固,军力强盛,何惧之有?建文帝的教训就在眼前,日后孤登基,必以强军固边为首要任务,绝不让边疆势力有可乘之机。”
兵部尚书连忙上前:“太子殿下,可提前制定针对麓川的作战预案,命云南边军加强对麓川的侦查,熟悉其战象战术;同时加大火器研发力度,早日造出能压制蒙古骑兵的大型火枪。”
“此事交由你全权负责,”朱棣沉声道,“务必做到未雨绸缪,一旦麓川或蒙古有异动,可立即应对。”
【天幕画面渐趋凝重,聚焦于永乐明军的历史地位。旁白的声音带着深沉的感慨:“永乐朝的明军,是中国军事史上的一座巅峰,更是一场‘绝唱’。其在重骑兵军团规模、军队专业化水平、技战术打法、披甲率及热兵器装备率等诸多方面,达到了同期人类军事的顶峰,无人能及。”】
【画面展现出永乐三大营(神机营、五军营、三千营)的全貌:神机营火器林立,五军营阵列森严,三千营骑兵奔腾,数十万大军协同操练,气势恢宏。旁白解释道:“这支军队的强大,离不开中央集权的支撑——统一的财政供养、严格的集中训练、完善的装备体系,缺一不可。然而,这样一支高度专业化的大军,对财政的消耗是巨大的。”】
【镜头转向永乐之后的明朝军营:士兵装备简陋,训练松散,火器锈迹斑斑,骑兵数量锐减。旁白的声音满是惋惜:“永乐之后,明朝中央集权逐渐腐化,财政日益拮据,再也无力供养如此庞大的专业化军队。到明英宗前期,边军不得不依赖少量精锐骑兵支撑国防,战力大不如前。直至戚继光横空出世,才打造出一支在训练强度与纪律性上可与永乐三大营媲美的精兵,但规模与综合战力,已难复当年之勇。”】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历史天幕:永乐大帝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历史天幕:永乐大帝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