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十四年十二月十四日未时,东宫文渊阁内,笔墨纸砚整齐罗列于案上,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墨香与书卷气。朱棣身着青色常服,正端坐案前批阅奏折,吴伯宗、邵质等几位大学士侍立两侧,手中捧着待议的政务文书,神色却比往日拘谨了许多——清晨奉天殿上,朱棣怒杖江南文官的铁血一幕犹在眼前,那份震慑人心的威严,让他们不自觉地收敛了往日的从容,连呼吸都放轻了几分。
就在邵质小心翼翼地递上一份关于江南漕运的奏折时,窗外天空骤然亮起一道白光,熟悉的天幕如画卷般展开,将文渊阁内的光线映照得骤然明亮。朱棣抬眸望去,眼中闪过一丝了然——这天幕似乎总在他处理政务的关键节点出现,而今日所展现的,又将是未来永乐朝的哪些惊天举措?
【天幕白光亮起,首先浮现的是永乐三年十一月的翰林院景象。数千名身着儒衫的学者云集于此,案上堆满了经史子集各类典籍,有的学者正伏案抄写,有的则围在一起争论典籍中的疑难之处,空气中弥漫着浓厚的学术气息。旁白沉稳的声音响起:“永乐三年十一月,朱棣下诏启动一项浩大的文化工程——编纂大型类书。他任命解缙为总纂官,召集全国两千一百六十九名学者,涵盖经史、天文、地理、工艺、医学、僧道、技艺等各个领域,几乎囊括了当时大明最顶尖的知识精英。”】
【画面切换至皇宫文华殿,朱棣手持诏书,对解缙与诸位学者说道:“自书契诞生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浩如烟海,却多有散佚,且门类繁杂,不便查阅。朕命尔等编纂此书,需‘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务必做到‘详备无遗,统合古今’,让后世子孙能一览历代典籍精华。”解缙躬身领命:“臣遵旨!定竭尽所能,不负陛下重托!”旁白继续说道:“朱棣编纂此书的核心目的,不仅是整合历代散佚典籍,避免文化断层,更在于彰显大明的文化正统性——通过囊括百家、统合古今的典籍,向天下昭示大明是中华文脉的继承者与发扬者,巩固其统治的文化根基。”】
【镜头转向翰林院的藏书阁,学者们正从书架上搬运典籍,其中既有先秦的竹简孤本,也有汉唐的绢本典籍,甚至还有西域传入的天文历法文书。旁白补充道:“为确保典籍的全面性,朱棣下令开放南京文渊阁,允许学者查阅皇家藏书;同时命各地官府征集民间典籍,凡献上珍本孤本者,给予丰厚赏赐。一时间,天下典籍源源不断汇聚至翰林院,为《永乐大典》的编纂提供了坚实的资料基础。”】
看到天幕上编纂《永乐大典》的壮阔场景,吴伯宗眼中闪过难以掩饰的激动,上前一步躬身道:“太子殿下此举堪称‘盛世修典’的典范!历代王朝虽也有编纂典籍之举,却从未有如此规模——2169名学者,囊括百家学问,这不仅能保存历代典籍,更能推动学术发展,彰显我大明的文治气象,实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之事!”
邵质也附和道:“是啊,殿下。先秦以来,战乱频繁,许多典籍散佚失传,若能借此机会整合编纂,必能填补诸多学术空白。尤其是天文、地理、工艺、医学等实用学问,以往不受重视,如今纳入大典,更能推动这些领域的发展,于国于民都大有裨益。”
与文臣的激动不同,朱棣的神色更为沉稳。他看着天幕中学者们伏案苦读的身影,心中暗道:“父皇在位时,虽重视教化,却更侧重‘画地为牢,八股取士’,对‘杂学’多有忽视。而文治,本就该兼容并蓄,不应有门户之见。编纂《永乐大典》,既能整合文脉,又能挖掘实用学问,这才是真正的‘文治’。”他转头对吴伯宗说道:“吴大人,天幕所示永乐大典编纂,意义重大。即日起,可命翰林院着手整理皇家藏书与民间典籍,登记造册,为日后可能的编纂工作做准备——即便今日不启动,也要为后世留存基础。”等到孤继位,就开始这震铄古今的创举。
吴伯宗连忙躬身应道:“臣遵旨!即刻便安排人手整理典籍!”经历了清晨的杖责事件,他此刻对朱棣的指令已无半分迟疑,只想着尽快落实。而且永乐大典的编撰主管,为什么不能是他吴伯宗。
【天幕画面一转,浮现出永乐四年八月的南京皇宫,朱棣身着龙袍,立于奉天殿上,手中高举诏书,对百官高声宣读:“北平乃朕龙兴之地,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传朕旨意:自今日起,以金陵为南京,北京为京师,正式决定迁都北京!”百官齐声跪拜:“陛下圣明!”旁白的声音响起:“继改北平为北京、设北京行部后,朱棣于永乐四年八月正式下诏迁都,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决定,既是对‘龙兴之地’的眷恋,更是基于战略考量——北京地处北方边防前沿,迁都于此,可实现‘天子守国门’,加强对蒙古部落的防御;同时,北京位于天下之中,便于统筹南北,缓解南北隔阂。”】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历史天幕:永乐大帝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历史天幕:永乐大帝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