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十四年十月十九清晨,昨日灵璧决战的余威仍在,今日朝堂众人最关心的,便是当今太子殿下朱棣如何突破淮河天堑,击溃淮河水师——这不仅是靖难之战的关键节点,更是殿下能否挺进金陵、定鼎天下的最后一道难关。
奉天殿内,朱棣已穿戴整齐,正与朱元璋、徐达、李善长等人商讨决战之后的淮河战事。舆图上,淮河被蓝色墨水勾勒,盱眙县、泗州等地名旁标注着密密麻麻的红色箭头,代表燕军的动向;淮河南岸则用黄色圆圈标注着中央军的布防,尤其是盱眙县附近,圈画得格外密集——那里正是淮河水师的主力驻地。
“淮河水师以盱眙县为基地,战船高大坚固,火力可观,”朱棣指尖落在盱眙县的位置,语气凝重,“燕军只有泗州治下的少量战船,硬拼绝非上策。关键在于如何绕开水师主力,从侧翼突破。”
徐达点头附和:“殿下说得对!盛庸残部在淮河南岸得到接济,与水师配合驻守,正面进攻难度太大。不如派一支精锐骑兵,从上游渡口偷渡,绕到敌军后方发动突袭,打他们个措手不及。”
李善长俯首对朱棣补充:“殿下别忘了,天幕上提及的马三宝尚未成长为后来的郑和,燕军军中缺少水师战将,水上作战经验不足。若想渡过淮河与盛庸决战,搜集民船、粮船时,需多让士兵练习水上交战技巧,避免战时慌乱。”
朱棣十分自信:“放心,这一点日后的孤一定能想到,他一定会安排士兵搜集民船,每日练习划船与水上列阵。待时机成熟,定能一举突破淮河。”
话音刚落,殿外传来内侍的通报:“陛下,殿下,各位大人,天幕开播了!”
众人立刻起身,朝着天幕方向望去。薄雾中的夜空突然亮起白光,淮河的波涛、古代战船的剪影,缓缓在众人眼前铺展。
【天幕白光亮起,首先浮现的是淮河两岸的对峙场景。北岸,燕军士兵正忙着搜集民船与粮船,有的士兵在船上练习划船,有的则拿着长枪,模拟水上交战的动作;南岸,淮河水师的战船整齐排列,船体高大坚固,船舷两侧架设着火炮与弓箭,士兵们站在甲板上,警惕地盯着北岸的燕军。】
【旁白沉稳的声音响起:“灵璧决战后,燕王朱棣歼灭了朝廷的野战兵团主力,却面临着淮河这道天堑的考验。以盱眙县为基地的淮河水师主力,拥有数百艘高大坚固的战船,火力可观,成为燕军南渡的最大障碍;而从灵璧大营逃亡的盛庸残部,在淮河南岸得到接济与增援后,配合江防水师驻扎在盱眙县北面,形成了水陆联防的阵势。”】
【画面切换,展现淮河水师的战船细节:战船体长约二十丈,宽约三丈,船身用坚硬的橡木打造,外涂防火的桐油;甲板上设有三层箭楼,每层都有数十名弓箭兵待命;船首装有撞角,可撞击敌船;船舷两侧各有十门火炮,炮口漆黑,透着威慑力。旁白解释道:“这般战船,非燕军手中的小型民船与粮船可比——泗州治下的战船,多为体长不足十丈的渔船改造,既无火炮,也无坚固的船身,仅能用于运输,难以与淮河水师正面抗衡。”】
【镜头转向燕军大营。朱棣正站在淮河岸边,望着南岸的水师战船,眉头紧锁。身边的将领们神色凝重,有的低头沉思,有的则对着战船指指点点。旁白的声音响起:“此时的郑和,尚未成为后来率领船队下西洋的三宝太监,仅是燕军中一名普通的战将,燕军缺少拿得出手的水师战将;好在燕军已基本获得整个淮河北岸的行动自由,背后仅存的徐州黄宇兵团,战斗力薄弱,且需汇合淮安的海船新兵部队,短期内无法对燕军构成威胁。朱棣深知,若不能尽快突破淮河,等到朝廷援军到来,战局将再次陷入僵局。”】
【画面中,朱棣伸手拿起一根树枝,在地上画出淮河的地图,标注出“燕控点”“盱眙县 淮河水师主城”“上游渡口”等位置。他对着身边的朱高煦、邱福、薛禄等将领说道:“淮河水师虽强,却只能固守盱眙附近的江面,无法严密封锁上下游数百里的河道。咱们可派一支精锐骑兵,趁夜间从上游渡口偷渡,绕到盛庸军后方,发动突袭;同时,主力在正面摆出进攻姿态,吸引水师与盛庸军的注意力,前后夹击,定能击溃敌军。”】
【朱高煦、邱福、薛禄等人齐声领命:“末将遵令!”】
看到天幕上淮河水师的强大与燕军的困局,奉天殿内的文武百官纷纷露出担忧之色。蓝玉皱着眉头,语气沉重:“淮河水师是水战精锐,战船坚固,火力强盛,燕军仅靠民船与粮船,如何能突破?若是硬渡,怕是会损失惨重。”
王弼接上蓝玉的话头:“是啊!盛庸残部虽弱,却与水师配合,形成水陆联防。正面进攻难度太大,稍有不慎,便会功亏一篑。”
徐达却盯着天幕上朱棣画出的地图,眼中闪过一丝亮光:“你们没看到老四的部署吗?他打算派精锐骑兵从上游偷渡,绕到敌军后方突袭——这正是以己之长,攻敌之短!燕军骑兵天下闻名,盛庸麾下多是新兵与残兵败将,根本抵挡不住骑兵的冲锋。只要骑兵能成功偷渡,定能击溃盛庸军,淮河水师失去陆军掩护,也会不战自溃。”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历史天幕:永乐大帝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历史天幕:永乐大帝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