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十四年十月十七,应天府的晨雾尚未散尽,奉天殿外的广场已被密密麻麻的人群填满。昨日天幕预告的“宿州-灵璧大会战”中篇今日开播,尤其是淝河伏击战——这场决定靖难战局走向的关键战役,让文武百官与市井百姓都攥紧了心。东宫文华殿内,朱棣身着常服立于窗前,指尖无意识地敲击着窗沿,目光紧锁天幕方向。他虽已知晓战役结果,却仍对细节心有挂牵——那些在混战中殉国的将领、拼死搏杀的士兵,都是大明的骨血,每一个名字都该被铭记。
徐妙云端着刚温好的茶走进来,见他神色凝重,轻声道:“夫君,天幕开播还有片刻,先喝杯热茶暖暖身子。此战虽关乎战局,却也不必太过伤怀,乱世之中,将士殉国本是常事。”
朱棣接过茶杯,指尖传来温热的触感,心中的沉重稍缓:“我不是伤怀,是在想——那些边军骑兵本是守护北疆的勇士,却因建文的猜忌与昏聩,被迫自相残杀。林帖木儿、娄鬼里这般忠勇之士,若能为我效力,何愁北疆不稳?”
徐妙云沉默片刻,轻声道:“夫君如今是太子,日后登基,定能让这些忠勇之士有用武之地。今日天幕如实播放此战,也是让天下人看清建文的无能,明白夫君靖难的苦衷。”
朱棣点头,目光重新投向天幕。晨光穿透晨雾,天幕白光渐起,一场惨烈的伏击战即将在众人眼前展开。
【天幕白光亮起,首先浮现的是淮河沿岸的地形图。蓝色的淮河如一条丝带横亘在画面中央,南岸标注着“淮安新兵集团(梅殷部)”,北岸则用红色箭头标示出燕军的动向——数万燕军正沿着河岸铺开,士兵们忙着搭建浮桥,旗帜招展,锣鼓声隐约可闻,一副即将渡河南下的架势。】
【旁白沉稳的声音响起:“淝河伏击战前,燕王朱棣为迷惑建文朝廷,率燕军主力抵达淮河岸边,摆出强渡淮河、攻击淮安新兵集团侧翼的假象。淮安守将梅殷见状,连忙收缩兵力,加固城防,急调周边兵力支援,却不知这正是朱棣的诱敌之计。”】
【画面切换,镜头从淮河岸边转向西北方向的淝河。淝河两岸地势平坦,河堤高达丈余,堤内长满芦苇,形成天然的视觉盲区。红色标注的“燕军精锐骑兵(2万)”隐藏在河堤之后,士兵们屏息凝神,手中的马刀与弓箭在晨光下泛着冷光;少量燕军骑兵(约五百人)则潜伏在河岸平地上,身着朝廷军的服饰,伪装成巡逻的边军哨骑。】
【旁白继续说道:“朱棣真正的目标,是前来增援淮安的平安、吴杰、陈晖三支边军骑兵主力。这三支骑兵均为北疆精锐,长期与蒙古作战,士兵多为百战老兵,且得到建文朝廷优先补给,战斗力极强。朱棣深知,若不能一举击溃这三支骑兵,燕军南下之路将永无宁日。因此,他选择在淝河设伏,以逸待劳,等待猎物自投罗网。”】
【画面中,出现三支边军骑兵的行军路线图:平安率领的山西边骑、吴杰率领的甘凉边骑、陈晖率领的辽东边骑,正从宿州方向连夜赶来,黄色箭头标示出他们的行军速度——每日奔袭百里,士兵与战马都已疲惫不堪。旁白的声音带着几分感慨:“边军骑兵虽精锐,却因建文朝廷的催促,被迫连夜行军,毫无休整时间。这为燕军的伏击创造了有利条件。”】
天幕刚播放完战前部署,奉天殿内便响起一阵低低的议论声。徐达抚着胡须,眼中满是赞叹:“老四这诱敌之计用得妙啊!先在淮河摆出渡河南下的假象,吸引淮安守军的注意力,再在淝河设伏,等待边军骑兵自投罗网。这份沉稳与谋略,比当年的咱还要胜上几分!”
傅友德也点头附和:“是啊!边军骑兵本是我大明最精锐的部队,长期驻守北疆,战斗力极强。若正面硬拼,燕军未必能占到便宜。棣儿选择伏击,以逸待劳,正好打了边军骑兵一个措手不及。”
蓝玉却皱着眉头,语气中带着几分不服:“话虽如此,可边军骑兵也不是吃素的!平安、吴杰、陈晖都是久经沙场的老将,麾下士兵多为百战老兵,就算连夜行军,战斗力也不容小觑。棣儿想一举击溃他们,怕是没那么容易。”
徐达瞪了他一眼:“你懂什么?行军打仗,讲究的是‘天时地利人和’。燕军占据地利,以逸待劳;边军骑兵连夜行军,人困马乏,此消彼长之下,燕军胜算本就更大。再说,棣儿麾下的三千营,也是由蒙古精锐组成,论骑兵战斗力,未必比边军骑兵差。”
蓝玉撇了撇嘴,不再说话,但心中仍对边军骑兵抱有几分期待——他早年也曾在北疆作战,深知边军骑兵的勇猛,不甘心看到他们败在燕军手中。
文臣队列中,李善长看着天幕上的地形图,脸色有些苍白。他也算得上略通军略,看出燕军的部署环环相扣,边军骑兵已陷入绝境。他对着身边的宋濂低声道:“若是边军骑兵被击溃,建文朝廷的主力便会损失大半,南京危矣!”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历史天幕:永乐大帝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历史天幕:永乐大帝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