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天殿内的烛火刚添了新芯,暖黄的光线下,群臣还未从白沟河之战的震撼中完全平复,天幕突然再次亮起——与以往不同,这次白光中竟浮现出“番外篇”三个从未见过的字迹,引得殿内众人纷纷侧目。
“番外篇?这是何物?”李善长扶着朝笏,满脸疑惑地看向身边的刘伯温,“莫非是天幕要讲些战场之外的琐事?”
宋濂也摇着羽扇沉吟:“此前天幕皆讲战事与权谋,今日突然提‘番外’,或许是要揭示燕王殿下不为人知的一面。”
朱元璋坐在龙椅上,眉头微挑——他倒要看看,这“番外篇”能播出什么。马皇后则悄悄挺直了身子,目光紧紧盯着天幕,心里隐隐期待着能看到孩子们的温情画面。
天幕白光渐盛,画面缓缓展开——不是刀光剑影的战场,而是洪武初年的徐府花园:春日里,粉白的海棠花下,年幼的朱棣(约八岁)正拿着木剑,护在同样年幼的徐妙云(约六岁)身前,赶走了想要抢她绢花的顽童。黑色字迹随之浮现,语气比以往柔和了许多:
【后世皆知,燕王朱棣的皇后是魏国公徐达之女徐妙云,却少有人知,这份婚姻背后,藏着一段“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深情。】
【徐妙云自幼聪慧,因徐达与朱元璋的交情,常被接入宫中陪伴皇子公主,在马皇后膝下长大。彼时的朱棣,虽顽劣好动,却唯独对这位“妙云妹妹”格外上心——她被顽童欺负,他会第一时间站出来保护;她读书遇阻,他会偷偷把自己的启蒙书籍送给她;她想念父母,他会拉着她去御花园看奇花异草,逗她开心。】
【对朱棣而言,徐妙云从不是“兄长对妹妹”的普通情谊,而是自童年起就刻在心里的牵挂。他看着她从垂髫女童长成亭亭玉立的少女,心里早已认定:此生非她不娶。】
【洪武九年,朱棣十七岁,徐妙云十五岁。在朱元璋与马皇后的主持下,两人成婚,朱棣亲往徐府迎亲,十里红妆,羡煞京城。新婚之夜,朱棣握着徐妙云的手,轻声说:“妙云,往后余生,我一定会护你周全,不让你受半点委屈。”这句承诺,他用了一生去兑现。】
画面随之切换,展现出两人婚后的日常:朱棣在书房读书,徐妙云会端来热茶;朱棣在演武场练剑,徐妙云会站在一旁递上汗巾;两人偶尔会在月下对弈,或是一起翻看马皇后送的刺绣图谱,画面温馨得让殿内众人都不由得放柔了神色。
“真好啊!一对璧人!”马皇后率先笑了出来,眼角的皱纹都透着暖意,“咱就知道,棣儿对妙云是真心的。当年在宫里,他就护着妙云,现在成了亲,更是把她宠到了心坎里。”
徐妙云站在朱棣身边,看着天幕上的画面,脸颊泛红,心里却像灌了蜜一样甜。她悄悄抬头看了一眼朱棣,正好对上他温柔的目光——两人相视一笑,无需多言,便懂了彼此的心意。
朱棣握紧了徐妙云的手,声音低沉却坚定:“妙云,当年我说的话,从未变过。”
徐达更是笑得合不拢嘴,拍着大腿道:“咱就说咱的眼光没错!妙云是咱的好女儿,棣儿是咱的好女婿,两人凑在一起,就是天造地设的一对!想当年,还有人说棣儿顽劣,配不上咱妙云,现在看看,谁还敢说这话?”
说着,他还故意扫了一眼当年曾质疑过这门婚事的几个文臣,气得那些文臣纷纷别过脸,却又不敢反驳——毕竟天幕都已经证明,朱棣对徐妙云的深情,确实难得。
天幕画面继续推进,展现出燕王府的庭院:几年间,徐妙云先后生下几个孩子,庭院里时常能看到朱棣抱着幼儿、牵着幼女的场景。黑色字迹再次浮现,带着澄清谣言的锐利:
【婚后的徐妙云,不仅是朱棣的妻子,更是他的“贤内助”。她不仅将燕王府打理得井井有条,更先后为朱棣诞下子女——洪武十年,长女朱玉英出生;洪武十一年,长子朱高炽出生;洪武十二年,次女朱玉华出生;洪武十三年,次子朱高煦出生……】
【据《明实录》记载,朱棣一生共育有四子五女,其中三子四女明确为徐妙云所生。后世野史中所谓“朱棣有其他姬妾所生子女”,多为无稽之谈:要么是将早夭的宗室子女误记在朱棣名下,要么是为抹黑朱棣“专情”形象而刻意编造。】
【更需澄清的一大谬误:后世有人称“朱棣是文盲”。事实恰恰相反,朱棣自幼接受系统的皇家教育,不仅精通经史子集,书法造诣颇高,甚至还擅长音律——他会弹琴,能自己编写曲子,时常与徐妙云在月下合奏,琴瑟和鸣,传为燕王府的一段佳话。】
画面随之切换,展现出朱棣的才华:一侧是他在书房挥毫泼墨,写下的书法刚劲有力;另一侧是他坐在琴前,手指拨动琴弦,徐妙云坐在一旁,轻声和着旋律,两人的身影在月光下格外和谐。
“文盲?简直是胡说八道!”徐达第一个怒了,指着天幕上朱棣写字的画面,“咱当年还教过老四读书!他或许不如太子殿下沉稳,可脑子灵活,学东西快得很!琴棋书画,他哪样不精通?这些编造谣言的人,怕是连字都认不全,也敢来污蔑咱的贤婿!”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历史天幕:永乐大帝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历史天幕:永乐大帝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