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陛下仁厚,性子太软,去年淮南王刘长入京,当着百官的面顶撞陛下,陛下竟只是笑着安抚,这般心性,如何能震慑那些手握兵权的诸侯?”吕后的目光扫过赵尧,带着几分讥讽,“本宫亲阅奏章,不过是为了替陛下把好关,防止奸人趁陛下年幼,欺上瞒下,祸乱朝纲。难道赵大夫以为,本宫一个妇人,还能篡夺刘氏江山不成?还是说,赵大夫心中有鬼,怕本宫看出你奏章里的猫腻?”
这一番话绵里藏针,既摆出了自己的赫赫功绩,又暗指赵尧是“欺君的奸人”。赵尧脸色惨白,张了张嘴却不知如何辩驳——吕后所言确是事实,当年那几次危机,若非她果断处置,长安早已动荡。他下意识看向龙椅上的刘盈,希望新帝解围,可刘盈垂着头,指尖抠着龙椅扶手,连抬头的勇气都没有。周勃再也按捺不住,刚要出列,陈平悄悄拉了拉他的衣袖,以眼神示意稍安勿躁。周勃回望见刘盈肩膀微颤,显然被吕后气势震慑,终究忍了下去。他想起昨日北军大营的情景:吕禄带着亲信巡查,那些跟随自己多年的老卒虽恭敬却多有顾忌,显然被暗中警告。此刻若强行反对,吕产的宫卫便能将他们困在殿内,非但救不了赵尧,连北军兵权都可能不保。
“赵大夫年岁已高,恐是近日为高帝丧事操劳,精力不济,才会有此糊涂之言。”审食其适时出列,躬身道。他身着郎中令的朝服,青色的衣襟上绣着一只展翅的鹭鸶,那是文官三品的标识。他的声音不高,却带着几分谄媚的笑意:“太后辅政,乃是高帝遗愿,更是为了大汉江山着想。臣以为,应当设立‘临朝听政’之制,太后居左,陛下居右,百官奏事先呈太后御览,再由太后与陛下共同裁决,百官需遵太后懿旨行事,不得有违。”
审食其话音刚落,殿外便传来一阵整齐的脚步声,吕产、吕禄带着二十余名吕氏子弟出列,齐刷刷地跪倒在地:“臣等恳请太后临朝听政,以安社稷!”吕产身着卫尉的铠甲,玄色的甲叶上还留着昨日操练的风尘,他是吕后的亲侄子,当年在沛县时就跟着刘邦起义,虽没什么大功劳,却也熬到了卫尉的职位,掌管着未央宫的卫戍兵权。吕禄则穿着北军副都尉的制服,腰间挂着吕后赏赐的金刀,他是吕后的远房侄子,靠着吕后的关系才混到了副都尉的位置,此刻跪在地上,头却抬着,眼神里满是得意。
这二十余人都是吕后近年提拔起来的亲信,遍布朝中各个部门,有掌管财政的太仆,有掌管礼仪的太常,还有掌管刑狱的廷尉。他们的声音整齐划一,显然是早有预谋,在殿内形成一股强大的气势,压得那些老臣们不敢出声。有几个当年跟着刘邦打天下的老卒,比如颍阴侯灌婴的儿子灌阿,气得脸色通红,手按在腰间的佩剑上,却被身旁的父亲用眼神制止了——灌婴此刻正在北疆防备匈奴,若是在朝中惹事,吕后定会趁机报复。
刘盈抬起头,看了看吕后,又看了看底下跪成一片的吕氏亲信,嘴唇动了动,最终只挤出一句:“母后所言极是,就依母后之意。”他的声音微弱,像蚊子哼一样,被殿内的附和声淹没。他的目光扫过赵尧,见赵尧脸色惨白,身子微微颤抖,心中满是愧疚。当年他在东宫读书时,赵尧曾是他的太傅,教他读《论语》,教他习字,如今赵尧为了维护他的皇权挺身而出,他却连一句辩解的话都不敢说。
吕后满意地点点头,目光扫过那些沉默的老臣,最终落在陈平身上。她知道陈平是朝堂上的老狐狸,深谙权谋之道,若是能让陈平附和,那么“临朝听政”的制度就名正言顺了:“陈丞相,你是先帝倚重的老臣,又精通律法,你以为如何?”
陈平上前一步,躬身道:“太后辅政,乃是社稷之幸。高帝临终前确实曾对臣言‘吕后真而主矣’,可见高帝早已属意太后辅佐陛下。”他顿了顿,目光扫过殿内的百官,又道,“臣以为,设立‘临朝听政’之制可行,但需稍加调整。每日早朝,太后居左,陛下居右,百官奏事先呈陛下,陛下阅后若有疑虑,再呈太后商议裁定。另外,凡涉及封王封侯、调兵遣将等军国大事,需由三公九卿共同商议,拟定方案后再呈太后与陛下裁决。如此既合高帝遗愿,又能彰显陛下的皇权,确保朝政无误。”
陈平的话看似附和,实则悄悄为陛下保留了“先阅奏章”的权力,还为三公九卿争取到了“共议大事”的资格,相当于在吕后专权的道路上设了两道关卡。吕后何等精明,自然听出了陈平的用意,可她也知晓此时不宜逼得太紧。若是真的把那些老臣逼急了,他们联合起来暗中联络诸侯,反而会坏了自己的大事。而且陈平在朝中威望极高,又深得百官信任,若是处置了陈平,朝堂必然动荡。
“陈丞相考虑周全,就依你所议。”吕后颔首应允,随即话锋一转,看向仍跪在地上的赵尧,“赵大夫今日失言,本应重罚,但念在你是先帝老臣,又是为了陛下着想,便从轻发落。即日起,免去你御史大夫之职,改任太子太傅,专门教导陛下读书,没有本宫的旨意,不得干预朝政。”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楚汉争霸演义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楚汉争霸演义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