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陶城的寒意还未完全褪去,汜水之阳的空地上却已一片热火朝天。三座临时搭建的高坛拔地而起,中央主坛高达九丈,分上中下三层,每层都以青布裹身,布上用朱砂绘着日月星辰、山川龙凤的图案,坛檐下悬挂着三十六串铜铃,春风一吹,叮咚作响,在三里之外都能听得真切。东西两侧的副坛稍矮,分别供文武百官与诸侯朝拜之用,坛前的空地上,已用白灰画出了整齐的队列标记,连乐工的站位都标注得一清二楚。
天刚蒙蒙亮,负责筹备仪式的萧何就已亲临现场。他身着紫色相国朝服,领口袖口的缠枝莲纹在晨光中泛着光泽,腰间的翡翠玉带随着步伐轻轻晃动。走到主坛下,他仰头打量着坛顶的旌旗,二十四面五色旗按方位排列,东方青龙旗、南方朱雀旗、西方白虎旗、北方玄武旗、中央黄龙旗,每一面旗都由蜀地丝绸织成,旗面上的纹路用金线绣成,在微亮的天色中闪着细碎的光。“再派二十名工匠,把坛阶的木板再加固一遍!”萧何对身旁的主事官吩咐道,“陛下登坛时,一步都不能出差错。”
主事官连忙躬身应道:“相国放心,昨夜已加固过三次了。只是……”他犹豫了一下,压低声音道,“韩信将军的部下刚才来问,诸侯登坛的顺序,为何把齐王排在了梁王之后?韩将军脸色不太好看。”萧何眉头一皱,眼中闪过一丝了然。定陶本是韩信的驻军之地,刘邦选在此地登基,本就有就近制衡韩信之意,而登坛顺序的排列,更是朝堂位次的无声宣告。“按爵位高低排序,韩王信为韩王,早于齐王受封,排在前面合情合理。”萧何语气平淡,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去告诉韩将军,陛下自有考量,莫要在此时生事。”
主事官刚要退下,又被萧何叫住:“等等,把祭天的礼器再清点一遍。尤其是那尊传国玉玺,陈平大人昨夜送来后,妥当了吗?”“回相国,玉玺已由内侍省的人看管,藏在主坛后的暗格里,钥匙由陛下的贴身内侍保管,万无一失。”主事官连忙回话。萧何点了点头,目光扫过坛下的乐工队列,五十名乐工身着皂色朝服,手中的编钟、编磬都已擦拭干净,编钟的铜胎泛着冷光,编磬的石质温润,显然都是精心挑选的珍品。“让乐工们再演练一遍《大韶》,确保登坛时的乐声不出差错。”萧何吩咐道,心中却暗自盘算着——这场登基大典,表面风光,实则暗流涌动,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祸端。
他正思忖间,一名身着便服的暗卫悄然走到他身后,低声禀报:“相国,陈平大人有密信。”萧何不动声色地接过密信,展开一看,上面只有寥寥数语:“钟离眜部有异动,恐借大典生事,已派死士暗中布控,需相国留意坛西角禁军布防。”萧何指尖微微一沉,抬头望向坛西角,那里是诸侯随从的站立区域,各色人等混杂,确实是最容易出纰漏的地方。“传我命令,调百名禁军加强坛西角戒备,凡非受邀人员,一律驱离三尺之外。”萧何对身旁的禁军统领吩咐道,语气平静却暗藏锋芒。
禁军统领刚领命而去,又有一名小吏匆匆跑来:“相国,鲁地儒生代表求见,说带来了孔鲋先生亲笔书写的《劝进颂》,要在大典上呈给陛下。”萧何眼中闪过一丝迟疑,孔鲋是鲁地儒家领袖,其态度关乎天下儒生对新朝的认可,本应礼遇有加。但此时距离大典开始仅剩一个时辰,再引入新的环节恐生变数。“让他们在坛下等候,待祭天仪式结束后,由我亲自呈给陛下。”萧何沉吟片刻,做出了稳妥的安排。他深知,这些儒生虽无兵权,却能以舆论左右民心,若能借他们之口彰显登基的合法性,亦是一大助力。
与此同时,定陶城内的齐王大营中,韩信正坐在帐中,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腰间的佩剑。帐内的炭火烧得正旺,却暖不透他心中的寒意。桌上放着一杯冷掉的酒,酒液在杯中晃出细碎的涟漪,如同他此刻的心情。“将军,萧何那边回话了,说按爵位排序。”副将陈豨走进帐来,语气带着几分愤愤不平,“分明是故意打压将军!当年若不是将军平定三秦、破魏伐赵、定齐灭楚,陛下能有今日?如今登基大典,连登坛顺序都要受委屈!”
韩信抬眼看向陈豨,眼中翻涌着不甘与隐忍。他身着深红色王服,四爪龙纹在烛火下若隐若现,冠冕上的七旒珍珠垂在眼前,挡住了他眼底的神色。“陛下刚定天下,正是立威之时。”韩信的声音低沉,带着几分疲惫,“此时与萧何争执,反倒落人口实。传令下去,让将士们安分守己,大典期间,任何人不得擅自离营。”陈豨还想争辩,却被韩信的眼神制止。韩信心中清楚,定陶夺兵权后,自己已如断爪的猛虎,若在此时闹事,只会让刘邦更加猜忌。可想到自己的赫赫战功,如今却连登坛顺序都要排在彭越之后,心中的憋屈就如同翻江倒海。
帐外传来一阵脚步声,韩信的亲信侍卫走进来禀报:“将军,梁王彭越派人送来了一盒礼品,说是贺喜将军即将在大典上受封。”韩信冷笑一声,挥手道:“拿进来。”侍卫捧着一个精致的木盒走进来,打开一看,里面是一柄镶嵌着宝石的匕首,匕首的鞘上刻着“功高盖世”四个大字。陈豨见状,怒声道:“彭越这是故意嘲讽将军!他一个草寇出身的诸侯,也敢在将军面前炫耀!”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楚汉争霸演义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楚汉争霸演义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