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皇后抬起头,看着眼前落泪的丈夫,眼中也瞬间盈满了水光,但她依旧保持着那份温婉的笑容,反手轻轻拍着朱元璋的手背,声音柔和而带着哽咽:“重八……莫哭,莫哭。咱们……这不是又见到了吗?”
没有过多的言语,只是这简单的称呼与对视,便道尽了乱世夫妻相濡以沫、生死与共的数十载情深。那帝后之间的礼仪,在那真挚的情感面前,显得如此微不足道。
谢珩静静地立于院门处,看着这感人至深的一幕,心中亦是为之动容。他悄然取出风华录,待朱元璋情绪稍稳,才上前请其录名。朱元璋深吸一口气,用袖角用力擦了擦眼角,恢复了几分帝王的威仪,在录册上留下了笔力千钧、如同刀劈斧凿般的“朱元璋”三字,那字迹中,仿佛还残留着方才激荡的情绪。
谢珩知趣地行礼告退,将这片重逢的天地,完全留给了这对历经磨难、终在彼岸团聚的帝王夫妻。
是夜,忘川月明星稀,万籁俱寂。谢珩已准备歇息,然而,九泉之井竟再次传来异动!
这一次,依旧是金龙环绕,但规模与威势较之正午朱元璋降临之时,明显有所不及。金光中,龙影约有三四条,虽也威严赫赫,却更多了一种开疆拓土、锐意进取的磅礴气势,而非其父那种开创基业的厚重天威。
光华散去,一位身着玄色铁甲、外罩明黄龙纹战袍、腰佩长剑的帝王显现出身形。他面容与朱元璋有几分相似,却更为俊朗英挺,眉宇间凝聚着挥之不去的威严与煞气,眼神锐利如鹰隼,顾盼间自有雄视四海之志。他周身散发着强大的武者气息与帝王威压,正是那位五次亲征漠北、迁都北京、下令编纂《永乐大典》的明成祖,永乐大帝朱棣。
朱棣降临后,目光如电,扫视周遭,看到谢珩,便沉声问道:“此处便是忘川?朕听闻父母已至此地,他二老现在何处?”他的声音沉稳有力,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急切。
谢珩心中暗叹,这一家三口,竟是接连而至。他再次执礼:“陛下可是永乐皇帝?太祖皇帝与孝慈高皇后正在前方庭院团聚,请随我来。”
当谢珩引着朱棣来到那处庭院时,院中的景象已与午后不同。朱元璋与马皇后并未在院中,但透过打开的窗棂,可以看到屋内灯火温馨,两人正对坐饮茶,低声交谈着,气氛宁静而祥和。
朱棣站在院门外,看着窗内那两道熟悉的身影,他那常年冰封般威严的脸上,终于露出了复杂难言的神情。有近乡情怯的激动,有对父母的思念,或许还有一丝身为帝王、却始终未能完全释怀的某些心结。他深吸一口气,整理了一下甲胄袍服,这才迈着沉稳的步伐,踏入了庭院。
“父皇!母后!”朱棣在屋外站定,声音洪亮中带着一丝压抑的颤抖,躬身行礼。
屋内的交谈声戛然而止。朱元璋和马皇后同时转过头,望向门外。朱元璋的脸上闪过一丝讶异,随即化为一种复杂的了然与沉默。而马皇后则已是激动地站起身,眼中瞬间涌出喜悦的泪水,快步走到门口,看着一身戎装、英武不凡的儿子,颤声道:“老四……是我的棣儿来了!”
朱棣抬起头,看着母亲慈祥的面容和父亲那沉默却并未阻止的目光,这位叱咤风云的永乐大帝,眼圈也不禁微微泛红。他大步上前,在马皇后面前跪下:“儿臣……拜见父皇、母后!不孝子……来迟了!”
马皇后连忙将他扶起,泪中带笑:“不迟,不迟!来了就好,来了就好!咱们一家,总算……总算是在这里团圆了!”她拉着朱棣的手,将他引到屋内。
朱元璋看着眼前的儿子,目光深邃,最终只是化作一声几不可闻的叹息,指了指旁边的座位:“坐下说话吧。”
屋内的灯火,将一家三口的身影投在窗纸上,虽然听不清具体言语,但那团聚的温馨与历经波折后的安宁,却仿佛融入了忘川的夜色之中,成为了一道永恒而动人的风景。
谢珩立于远处的月色下,看着那扇透着温暖光亮的窗户,心中感慨万千。纵然生前有无上权势、赫赫功业,乃至难以言说的家庭纠葛,在这超越生死的忘川,最终沉淀下来的,或许仍是这最质朴、最珍贵的骨肉亲情与家庭团圆。他微微一笑,悄然转身离去,不再打扰这难得的天伦之乐。忘川的夜晚,因此而增添了一抹人世间的温暖底色。
喜欢从前有个忘川郡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从前有个忘川郡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