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珩独立于汴京街头,身周是鼎沸的人声、往来的车马,以及空气中混杂着的饮食香气、脂粉味与秋日尘土的气息。这与他所熟悉的忘川的静谧截然不同,充满了鲜活而蓬勃的生机。他此行的目标明确——为杨玉环的长恨阁寻得六样乐器:编钟、古琴、笙、箜篌、琵琶、埙。每一件,都承载着华夏数千年的礼乐文明,各有其独特的魂魄与声音。
编钟,乃金石之乐的代表,庙堂之器的巅峰。其制遵循严格的礼乐制度,以大小不一的铜钟依音阶次序悬挂于木架之上,以槌叩击发声。音色庄重恢弘,肃穆悠扬,常用于祭祀、朝会等重大典礼,是王权与礼制的象征。其铸造工艺极为复杂,需经制范、浇铸、调音等多重工序,非官方作坊或极少数传承有序的大匠不能为。真正的古编钟多为前代遗珍,等闲难以得见,更遑论购置。
古琴,士大夫之器,文人精神的寄托。其形制古朴,长约三尺六寸五,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面圆底平,象征天圆地方。音色中正平和,清微淡远,讲究“弦外之音”,追求意境而非单纯的悦耳。琴器本身便是艺术品,选材(桐木为面,梓木为底)、斫制、髹漆、断纹,无一不凝聚着匠人心血与时光沉淀。在宋代,古琴是文人雅士书房必备,收藏、品鉴、演奏古琴之风极盛。
笙,古老的簧管乐器,由笙斗、笙管、笙簧组成。其音色清澈明亮,宛如凤鸣,既能独奏,更是雅乐、俗乐中不可或缺的合奏乐器,尤其在民间婚丧嫁娶、节庆活动中广泛应用。宋笙形制已颇为成熟,十三至十九簧不等,制作需精准把握簧片与管长的配合,方能音准佳、音色美。
箜篌,外形华丽,弦数众多,音域宽广,音色如流水般清澈柔美,又似珠玉落盘,在唐代宫廷燕乐中地位极高,是《霓裳羽衣曲》等大型乐舞的重要伴奏乐器。其形制主要分卧箜篌、竖箜篌两种。然至宋代,箜篌已渐式微,多存在于文献记载与前朝壁画之中,实际演奏与制作技艺几近失传,即便在宫廷教坊,也远不如琵琶、笙等乐器常见,成为真正的“古器”。
琵琶,自西域传入,经汉化改造,成为唐宋俗乐之主宰。其音色清脆明亮,表现力极丰,可武可文,既能演绎《十面埋伏》的杀伐之气,也能弹奏《月儿高》的婉转情思。在汴京的勾栏瓦舍、酒楼妓馆中,琵琶是绝对的主角,技艺高超的琵琶伎人备受追捧。其制作工艺在宋代也已臻化境。
埙,最古老的吹奏乐器之一,以陶土烧制而成,形似鹅卵,上锐底平,开若干音孔。其音色幽深、悲凄、哀婉、绵绵不绝,独具一种古朴苍茫的韵味。虽非主流乐器,但在文人雅士间,常作为寄托幽思、陶冶性情之物,亦有玩赏收藏的价值。
谢珩心中盘算,根据此前查阅的文书与此刻对汴京的观察,要集齐这六样,途径各异。编钟,他不可能,也不便搬动一套完整的古器或新铸大钟回忘川。最佳方案是寻访精通此道的匠人,定制一套按比例缩小的精良模型,带回千工苑,凭嬴政之能,或可研究其形制、结构,尝试在忘川复制其神韵。古琴与埙,可在文人雅士聚集的“雅市”或知名乐器行中寻觅。琵琶与笙,则需深入市井,往那热闹的勾栏瓦子、教坊乐肆中去淘选。而最令他头疼的,便是箜篌。此物在宋代已非流行之物,即便在士大夫阶层中也难得一见,寻找其踪迹,恐需极大的运气,或需另辟蹊径。
思及此,谢珩不由得轻轻叹了口气。他信步走入街边一个支着布棚的茶摊,寻了个靠边的位置坐下,要了一碗热腾腾的、加了盐姜桂末等物熬煮的茶汤。茶汤滋味咸辛,与忘川的清茶迥异,却也别有一番人间风味。
茶摊不大,坐着三五行人,多是些走卒贩夫,或歇脚,或闲谈。谢珩一边小口啜饮着茶汤,一边凝神细听周遭的对话,希望能捕捉到一些有用的信息,同时也感受着这庆历四年秋的汴京脉搏。
邻桌两个身着短褐、像是刚卸完货的力夫正在闲聊。
一个抹了把汗,道:“听说了么?朝廷又要改盐法了!范相公(范仲淹)上了《答手诏条陈十事》,说要整顿吏治,改革弊政哩!”
另一个嗤笑一声:“改来改去,苦的还不是咱们这些升斗小民?只盼着别再加税就阿弥陀佛了。”他压低声音,“前些时日西北不是又打了一仗?好水川那边……唉,听说折了不少好儿郎。这仗,也不知要打到什么时候。”
“可不是么!”先头那人接口,脸上带着忧色,“这兵饷粮草,哪一样不是从咱们身上出?只希望韩相公(韩琦)、范相公他们真能力挽狂澜,让咱们过几天安生日子。”
“庆历新政”、“西北战事”(指宋夏战争中的好水川之战),这些词汇飘入谢珩耳中。他心下了然,这正是史书上记载的庆历四年。范仲淹等人力图改革,却阻力重重;西北边患未平,国事维艰。这汴京的繁华之下,潜藏着帝国深刻的危机。市井小民的对话,恰恰反映了这个时代的风云变幻与普通人的忧虑。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从前有个忘川郡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从前有个忘川郡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