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练武练到一定境界,会遇到个瓶颈:光自己耍得虎虎生风不行,还得开宗立派,收徒授艺,把这身本事传下去。企业做到一定份上,也会遇到类似的坎儿:你把内部管理整得明明白白,业务跑得顺风顺水,好像该干的都干了。可有时候,你回头一看,发现自己摸爬滚打总结出的那套打法、摔了无数跟头才摸到的门道,对圈外人来说,可能还是本求之不得的“真经”。
SUDU的“微学院”搞了几年,在服装圈里算是闯出了名号。咱们那套“内容赋能+社群运营+代理体系”的打法,被不少同行悄悄模仿,但也只是学个皮毛,形似神不似。真正让这事儿起变化的,是2019年底,接连发生的几件“怪事”。
先是一个做高端母婴用品的品牌创始人,托了好几层关系,非要请我吃饭。饭桌上,他愁眉苦脸地倒苦水:“汪总,久仰大名啊!我们产品绝对顶尖,可就是不会玩社群,不会搞线上互动,代理商一盘散沙。听说你们的‘微学院’搞得好,能不能……帮我们也培训培训?费用好说!”
没过几天,一个做设计师家居品牌的老总,直接带着团队跑到我们公司来“取经”,言辞恳切:“汪总,我们不求能做成你们这么大,就想学学怎么把一小撮核心用户服务好,让他们变成我们的粉丝。你们这套‘私域’玩法,对我们太有启发了!”
开始我没太当回事,觉得就是同行间的客气交流。可这样的事儿接二连三地发生,连做美妆的、搞零食的品牌都找上门来,问题都出奇地一致:产品不错,但不懂怎么和用户交朋友,怎么把渠道盘活。
我心里那点念头又开始活泛了。晚上跟几个核心骨干撸串,我把这事当笑话讲了。刘春宇灌了口啤酒,嘿嘿一笑:“汪总,这说明啥?说明咱们这套‘笨办法’,成‘香饽饽’了!他们光看见咱们前台热闹,没看见咱们后台这些年砸进去的功夫!”
吴永浪扶了扶眼镜,若有所思:“其实……咱们这套方法论,沉淀了好几年,课程体系、运营SOP、工具链都现成的。虽然行业不同,但底层逻辑是相通的。都是怎么选人(找代理/会员)、怎么育人(培训)、怎么用人(激励)、怎么留人(运营)。”
一直没怎么说话的南希,冷不丁冒出一句,带着财务官的敏锐:“汪总,这好像……是门新生意啊。”
这句话,像根火柴,“嗤”一下把我心里那点念头给点着了。我放下烤串,看着他们:“兄弟们,你们说,咱们能不能……开个‘咨询公司’?就把咱们这些年折腾微商、搞社群、建中台的经验,打包成产品,卖给那些有需要的‘同行’?”
这话一出,桌上安静了。云飞先皱眉头:“小闲,这能行吗?咱们自己这一亩三分地还没耕透彻呢,就去教别人?万一教不好,不是砸自己牌子吗?”
林夕也有顾虑:“隔行如隔山。咱们懂服装,未必懂母婴、家居啊。别到时候帮不上忙,还惹一身骚。”
我理解他们的担心,这事确实有风险。但我看到的,不止是赚点咨询费那么简单。我掰着手指头跟他们分析:
“第一,这是最好的‘试金石’。咱们觉得自己牛逼不行,得市场认可。去给外行业做咨询,逼着咱们把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总结成一套套可复制、可验证的方法论。这对咱们自己,是次系统性的‘知识复盘’和‘能力升级’!”
“第二,这是最低成本的‘跨界学习’。咱们收钱教他们,他们也得把自家老底亮出来给咱们看吧?这不就等于咱们花钱请别人给咱们讲他们行业的秘密吗?这种跨界碰撞,能给咱们带来多少新灵感?”
“第三,这可能是条‘活水’。服装行业总有天花板,但如果咱们这套模式能应用到其他行业,那SUDU的未来,是不是就多了一种可能?从卖产品的,变成卖‘方法论’的?”
我这“三板斧”抡下来,大家眼神都变了,从怀疑变成了兴奋。说干就干!我们没大张旗鼓,成立了一个轻量级的“新零售咨询事业部”,由吴永浪暂时代管,从“微学院”和运营部抽掉几个精干力量,算是内部创业项目,小步快跑,先试水。
名字也起得朴实,叫“SUDU新零售赋能中心”。对外提供的服务,主要就三样:
1. 诊断把脉:派顾问团队去客户公司待几天,看他们的产品、渠道、用户、团队,找出关键痛点。这活儿,像老中医看病,望闻问切。
2. 方案定制:根据诊断结果,结合SUDU的经验,给他们量身定制一套落地方案。包括:代理/会员体系怎么搭?社群怎么启动和运营?内容营销怎么做?激励制度怎么设?相当于开药方。
3. 陪跑孵化:方案落地初期,派顾问驻场或线上指导,手把手教他们团队上手,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直到能自己跑起来。相当于确保药能喝下去,见效。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服装品牌主理人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服装品牌主理人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