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这一辈子,就像钱塘江的水,看着平静,底下暗流涌动。二十年,说起来长,过起来快。一眨眼,我从那个在杭州庆春路摆地摊的毛头小子,变成了别人嘴里的“汪总”。回头看看这条路,坑坑洼洼,有晴有雨,但每一步,都算数。
2003 - 2006上半年:校园创业初体验——地摊上的经济学
那会儿我在浙江水利水电学校读书,家里条件一般,学费生活费得自己琢磨。穷学生能干啥?脸皮厚点,摆地摊呗。我没卖别的,就卖衣服。为啥?衣服是刚需,学生娃都爱俏,进点T恤、牛仔裤,本钱小,周转快。
我蹬个三轮车,从四季青批点货,拉到庆春路夜市,塑料布一铺,就是个摊位。第一天,脸红得跟猴屁股似的,不敢吆喝。后来想通了,面子不值钱,赚到学费才硬气。慢慢练就了“火眼金睛”,一看学生走过来,就知道他大概喜欢啥款式,哪个价位能接受。这就叫最早的“用户画像”和“精准营销”,课本上可学不来。
这段经历给我最深的烙印就两条:第一,钱难赚,屎难吃,但只要是靠自己双手,不丢人。第二,做生意,得离钱近,离人近。衣服这东西,最贴近人和钱。
2006年7月 - 2008年3月:职场起步与电商试水——银行窗后的冷暖
毕业了,总不能一辈子摆地摊。看着同学都进银行、考公务员,觉得那才是“正经工作”。我也挤破了头进了深圳发展银行庆春路分行,当信用卡经理。穿着西装打着领带,坐在玻璃窗后面,感觉人生巅峰了。
可干久了,发现不是味儿。每天求爷爷告奶奶办卡,看人脸色,业绩压力大得像山。但这段经历对我帮助巨大:第一,练就了一张厚脸皮和一副好口才,被拒绝一百次,第一百零一次还能笑着开口。第二,真正理解了“信用”的价值。信用卡就是基于信任的透支,这为我后来做微商强调“信任”打下了底子。第三,看到了消费信贷的潜力,老百姓敢借钱花了,消费市场潜力巨大。
期间,淘宝开始火了。我业余时间试着开了个网店,倒腾点四季青的服装,没成大气候,但让我第一次摸到了电商的门框,知道了“流量”、“转化率”是啥玩意儿。
2008年3月 - 2009年5月:晋升主管,创业扎根——带团队初体验
后来跳槽到光大银行信用卡部当主管,带团队。从自己干到带着别人干,是道坎儿。你得会分钱,会激励,会扛事。团队里老油条、新嫩芽都有,怎么拧成一股绳?光靠忽悠不行,得分清每个人的诉求,还得自己冲在前面。这为我后来创业带队伍,积累了最初的管理经验。
但心里那团火没灭。看着窗外的杭州城,每天都在变,电商越来越热,我觉得银行这碗饭,虽然稳定,但吃不饱也饿不死,不是长久之计。创业的念头,像草一样在心里疯长。
2009年5月 - 2011年初:第一桶金,尾货掘金——嗅到“库存”里的黄金
心一横,从银行出来了。周围人都说我疯了,铁饭碗不要。但我清楚,我要的不是稳定,是可能性。出来干嘛?我盯上了“库存尾货”。在银行时就跟小企业主打交道,知道他们最头疼的就是库存压资金。四季青市场那么大,每天都有新款上,每天也有老款压仓底。
我就像个“收破烂的”,专门去收这些尾货。别人眼里是垃圾,我眼里是宝贝。便宜收来,整理分类,在1688上做批发。因为价格极具优势,质量也不差,一下子打开了销路,特别是三四线城市的服装店老板,特别喜欢。这第一桶金,赚的就是 “信息差”和“胆子大”的钱。让我明白:别人恐惧时我贪婪,在不起眼的地方,往往藏着最大的机会。
2011 - 2012年:尝试做品牌和做网批——档口里的江湖
尾货生意毕竟不稳定,货品不可控。我想做点“正经”生意。四季青的档口开始扩大,尝试多元化的经营模式,一边守档口做实体批发,一边继续经营1688网批。
档口生意是所大学。南来北往的客商,形形色色。有豪爽的,有斤斤计较的,有拿了货跑路的。你得会看人,会来事,还得镇得住场子。同时做线上线下,才发现“网批”效率更高,覆盖面更广,但实体档口能建立更深的信任。我开始琢磨,能不能把两者的优点结合起来?
2013年:网批业务爆发,荣膺阿里“红人”——站上风口
那几年,1688平台飞速发展。我靠着在四季青摸爬滚打对货品的理解,加上之前摆地摊练就的“用户感”,网批业务爆了。销量冲进平台前十,被阿里巴巴邀请去年会,还给了个“十大专家红人”的称号,走了回红毯。
那一刻,确实有点飘。但冷静下来想,这成功一半是努力,一半是平台红利。关键是,要敬畏趋势,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但风停了怎么办?必须得有自己的核心能力。平台的红利,吃不久。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服装品牌主理人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服装品牌主理人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