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砚率领粮种车队行至长安狱外时,恰遇廷尉监丙吉怀抱一个襁褓,急匆匆冲出。那婴儿面色青紫,呼吸微弱,嘴唇干裂,渗出血丝,哭声细若游丝,眼看便要断气。丙吉见到陈砚的车驾,如同抓住救命稻草,扑通一声跪倒在地:“陈大人!求您救救太子遗孤!这孩子已昏迷三日,狱中医官皆言无救!”
陈砚心头一震。他虽早闻太子刘据尚有遗孤存活,却不知竟被关押在环境恶劣的长安狱中。汉代监狱潮湿阴暗,蚊虫滋生,加之婴儿“脏腑未充、筋骨未坚”,极易染病夭折。
他翻身下马,掀开襁褓一角——婴儿眉心滚烫,鼻翼翕动艰难,正是《五十二病方》中记载的“婴儿瘛”重症,伴发高热惊厥,若不及时施救,半个时辰内便会殒命。
“快取我的药箱!”陈砚急促地喊道。墨丁早已将墨家特制的医箱递上,箱内除了银针、草药,还备有几件精巧的铜制器械。“丙吉大人,借净室一用,需保持通风,并备好温水和干净麻布!”
众人慌忙将狱卒休息室整理出来。陈砚依照《素问?标本病传论》中“急则治其标”的原则,取出一根中空的细竹管,轻轻插入婴儿鼻腔——这是墨家改良的“气道通”,能撑开肿胀的喉道,确保气息畅通。接着,他取出银质听诊器,这是墨家结合声学原理打造的器械,将一端贴在婴儿胸口,另一端附耳细听,很快便诊断出症结:“是肺热壅堵引发的惊厥,需先退热开窍。”
墨丁立刻点燃艾草,用陶制熏炉加热“地龙涎”——这是西域地龙机挖掘时收集的地脉温液,经墨家炮制后具有清热镇惊之效。陈砚则取三枚寸许长的银针,精准刺入婴儿的百会、人中、涌泉三穴,手法轻快如飞。汉代虽已有针灸疗法,但针对婴儿的精细施针极为罕见,丙吉在旁看得大气不敢出,只见银针刺入后,婴儿的惊厥竟渐渐平息。
“还需物理降温。”陈砚将温水浸湿的麻布拧至半干,轻轻敷在婴儿的额头,同时转动医箱旁的铜制机关——这是“循环降温器”,通过齿轮带动薄铜片快速散热,将降温后的温水持续输送到麻布上,比人工更换更为稳定高效。“墨丁,取西域带回的‘雪绒花露’,滴三滴于温水中喂服。”
雪绒花生长于大宛雪山,经蒸馏提取后具有强效退热之功效。墨丁小心翼翼地用银勺喂服,婴儿喉间终于发出微弱的吞咽声。半个时辰后,婴儿的体温逐渐下降,嘴唇泛起红润,竟缓缓睁开了眼睛,虽仍显虚弱,却已能发出细小的哭声。
丙吉见状,热泪纵横:“多谢陈大人!此子乃太子唯一血脉,名唤病已,取疾病消散之意,如今总算得偿所愿了!”他哽咽着诉说,巫蛊之祸时,太子全家惨遭不幸,唯有襁褓中的刘病已因年幼得以幸免,却被投入长安狱中。连日来,他依靠两名女囚的哺育存活,前日却突发高热昏迷,狱中医官对此束手无策。
正说话间,远处传来急促的马蹄声,汉武帝的内侍持节匆匆赶来:“陛下听闻陈大人暂缓出发,特命小人前来询问。” 陈砚心中一动,怀抱刘病已走出净室,对内侍道:“烦请回禀陛下,臣因救治太子遗孤而耽搁。此子乃陛下曾孙,如今病情刚稳,恳请陛下恩准将其移出天牢。” 内侍见襁褓中那鲜活的婴儿,脸色骤变,不敢稍有耽搁,立刻策马回宫复命。
陈砚趁机用墨家的“脉诊器”为刘病已复查——这器械通过铜片感应脉搏波动,将细微脉象转化为指针摆动,比中医切脉更为精准。“脉象虽弱,但已趋平稳,只是长期营养不良,需用温补药膳调理。” 他写下药方,用西域麦粉混合羊奶熬制米糊,加入少量大宛蜂蜜,亲自喂刘病已服下。
未时许,汉武帝的车驾竟亲自驾临长安狱。当看到陈砚怀中的曾孙时,这位铁血帝王的身躯剧烈颤抖,伸手欲触,却又生怕惊扰了孩子。刘病已似乎感受到血脉的联系,竟伸出小手抓住了汉武帝的指尖,皇帝眼中的威严瞬间崩塌,老泪纵横:“朕的曾孙…… 朕竟险些害了他!”
陈砚适时进言:“陛下,太子蒙冤已昭雪,皇孙无辜,理当移出囹圄。墨家有‘育婴方’,可保皇孙康健,臣愿将此方献上,并请农桑专家调配辅食,助皇孙茁壮成长。” 他取出早已准备好的帛书,上面不仅有育婴药膳方,还有墨家“环境调节”理念——建议居所保持干燥通风,定期用艾草熏除蚊虫,这些正是针对长安狱恶劣环境的改良之法。
汉武帝接过帛书,仔细审视着上面详尽的调理方案,随后目光转向襁褓中安稳入睡的刘病已,心中悔恨交加,沉声下令:“传朕旨意,封刘病已为皇曾孙,迁居掖庭抚养,由专人悉心照料,所用药膳一律按陈大人的方子制备!”他转向陈砚,语气郑重其事,“卿不仅为西域立下赫赫大功,更救了朕的曾孙,此恩朕铭记于心。西域所需,朝廷必竭尽全力支持!”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汉武基建:墨家系统带我定乾坤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汉武基建:墨家系统带我定乾坤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