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宇默靠在椅子上,手机屏幕亮着。他刚结束一场线上会议,手指无意识地滑动社交平台。首页推荐里跳出一个话题:#证据真实性该如何验证#。这词条不在主榜,位置很偏,但热度涨得快。
他点进去看。第一条视频是个科普博主讲如何辨别网络截图真伪。内容没提名字,可举的例子全是自己发布会上展示的聊天记录和转账凭证。评论区有人留言:“这些细节确实对不上吧?”还有人说:“当时我们都信了,现在想想是不是太草率?”
他放下手机,眉头皱了起来。
几分钟后,他拨通了助理的语音电话。“你看看热搜次级榜单,有个技术类话题最近冒头,查一下源头。”他说完,打开电脑后台系统,调出近两天的舆情数据面板。
屏幕上跳出一串分析图。可疑账号集中在几个关键节点,发言时间几乎同步,用词高度相似。有的账号昨天还在讨论美食,今天突然转到“信息鉴伪”,语气还带着专家口吻。更奇怪的是,IP分布看似分散,但服务器跳转路径有共同终点。
他盯着图表看了很久,心里越来越清楚——这不是自然发酵的讨论。
他又翻了一遍那些被转发最多的文章。标题都起得很稳,“我们是不是太快下结论了?”“公众信任应该建立在什么基础上?”表面理性,实际每一句都在引导怀疑。最开始那篇长文写得尤其专业,拆解所谓“字体渲染问题”“时间戳偏差”,看起来像内行人才懂的技术漏洞。
可他自己清楚,原始文件根本没有问题。发布会前,团队做过三轮核验,连像素级别都比对过。这些所谓的“破绽”,是把正常现象当成异常来解读。
他坐在桌前,手指敲了敲桌面。
这种玩法很危险。它不直接造谣,而是让人觉得“也许有问题”。一旦这个念头种下去,再多解释也难挽回。支持的人怕被骂洗地,不敢说话;观望的人开始动摇;反对的声音则越聚越多。
他想起前几天还有品牌主动找来谈合作,粉丝群也在回暖。这才几天,风向又变了。
他重新拨通团队会议群,声音比刚才沉了些:“所有人停下手头宣传计划,先处理这件事。我要知道这些账号背后有没有资金流动痕迹,有没有共用编辑工具或者发布接口。另外,准备联系第三方存证机构,把所有原始材料重新做一次保全认证。”
电话那头有人问:“要不要先发声明澄清?”
“不行。”他答得很快,“现在发声明,只会让更多人觉得我们在急着掩盖。他们要的不是答案,是疑问。我们越解释,他们越会觉得‘你慌了’。”
会议室安静了几秒。
他说:“这次不是误会,也不是普通黑粉。这是有人在系统性地破坏信任链条。我不只要自证清白,还得找到是谁在背后推这些内容。”
挂掉电话后,他打开一个加密文档,新建一页,写下第一行字:“可疑舆论行动记录 - 启动调查”。
接着,他把这几天出现的关键帖子逐一归档,标注发布时间、账号特征、传播路径。有些小号伪装得很像普通人,在生活类视频底下突然插一句:“如果是你,你会相信这种证据吗?”然后立刻有人接话,形成对话链。这种提问方式太整齐,不可能是巧合。
他还注意到,这些账号从不直接攻击他,只问“为什么没人质疑”“有没有可能被误导”。它们像水滴一样渗进各个角落,慢慢让整片土壤变得松动。
他关掉几个窗口,深吸一口气。
以前的风波是明刀明枪,骂声冲着脸来,他能站出来回应。可这一次不一样。敌人躲在“理性讨论”的外衣后面,打着“求真相”的旗号搅浑水。普通网友分不清哪些是真疑问,哪些是假探讨。
他站起身,走到白板前,拿起笔画了个简单的结构图。一边是原始事件时间线,一边是近期舆论爆发点。中间用箭头连接,标出几个关键转折位置。
其中一个节点引起他注意——最早那篇技术帖发布后的两小时内,接连冒出五篇风格相近的分析文,分别由不同自媒体发出,但引用的数据源完全一致。而那个数据源,并非公开渠道可查。
这意味着,有人提前准备好了“证据包”,定点投放。
他盯着这个节点看了很久,转身回桌前,打开另一个系统权限页面,输入审批指令:“申请调取相关账号的注册实名信息及支付流水关联分析,级别授权三级以上配合。”
提交后,系统弹出提示:需二十四小时审核流程。
他没关页面,就让它挂着。
窗外天色渐暗,屋里只剩显示器的光映在他脸上。他喝了口凉茶,继续翻看评论区。越来越多普通用户开始留言:“细思极恐”“当初道歉是不是太冲动了”“有没有可能是精心设计的剧本”。
这些话不像水军,更像是被带了节奏的真实反应。
他知道,再不做点什么,之前的努力全都会白费。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逗比校草进圈后,全网炸了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逗比校草进圈后,全网炸了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