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欢点开朋友圈的时候,手机屏幕的光刺得她眼睛有点发酸。
那条动态是助理发的,配图是陈宇默坐在工作室窗边,手里拿着笔,对着本子笑。文案就一句:“回母校舞台,见当年自己。”
底下评论早就炸了。
“学长终于要回来了!”
“上次在图书馆门口看到他,我饭卡都举错了方向。”
“这人真的变了,以前在班上一句话都不说,现在居然敢站上去讲自己的糗事?”
她把评论一条条往上翻,手指越滑越快,直到看见一张截图——是校团委办公室发布的演出名单预览,陈宇默的名字排在第三个,节目类型写着“脱口秀”。
她关掉手机,甩到床尾。
宿舍里没人,室友去自习了,桌上的台灯还亮着,照着摊开的《媒介伦理》课本。她盯着那页纸看了几秒,突然伸手把书合上,发出“啪”的一声响。
她不是没努力过。
大二那年夏初冉在校庆主持时,她连着三天熬夜做应援视频,剪了三十多个镜头,还专门找了音乐老师调音。发布当天播放量刚破五百,就被一个匿名帖顶了下去,标题叫《所谓优秀,不过是资源倾斜的结果》。她记得那个帖子最后被删了,但评论区已经全是难听的话。
而现在呢?
陈宇默只是露了个脸,签了几张饭卡,转头就能站上正式舞台。连校团委都主动打电话请他,说什么“给学弟学妹看看什么叫正经地胡说八道”。
她冷笑了一声。
凭什么?
他了解夏初冉吗?知道她为了练发音每天早上六点去湖边站着念稿吗?知道她在省级比赛前一晚发烧到三十九度还坚持彩排吗?
他什么都不知道。
可他就这么轻飘飘地走进来,笑着和她说说笑笑,好像他们有多熟似的。那天在梧桐道上,她亲眼看见夏初冉低头说了句什么,陈宇默立刻笑了,那种笑……不是客套,也不是应付,是真的被逗到了。
而她徐欢,写了那么多支持贴,转发过上百条动态,连私信都不敢多发一条。
她起身走到书桌前,拉开抽屉,取出笔记本电脑。开机的时候,风扇声音有点大,她顺手把音量调到最低。
浏览器打开,她直接进了校园BBS。
账号“风不语”自动登录,头像是一片模糊的树影,签名档写着:“真相常被掌声淹没。”
首页热帖第一条就是关于“青春之夜”的讨论贴,标题是《今年节目单太强了吧》,里面有人贴出了陈宇默的短视频链接,说这是“最期待节目”。
她点进去看了两秒就退出来。
鼠标移到右上角,“新建主题”。
光标闪了好久,她才敲下标题:
**你们追捧的网红陈宇默,真的干净吗?**
敲完这句,她停了一下,指节抵着下巴。
接下来写什么?
不能太假,也不能太真。
她想起去年奖学金评选的事。有个学长举报评委收礼,后来查无实据,反被通报批评。但她记得当时论坛里传过一份名单,说是某些学生靠关系拿项目经费。虽然最后不了了之,但那种模模糊糊的说法,反而更容易让人信。
她开始打字:
“很多人只知道陈宇默现在火了,但他在校期间的操作,其实早有苗头。比如去年‘青年影像展’最佳短片奖,原本评审团第一选择是另一部现实题材作品,结果最终获奖的是他的《午夜便利店》。事后有评委私下透露,这部片子能入围,是因为他提前联系了往届获奖校友帮忙推荐。”
她删掉“私下透露”四个字,改成:“据多位知情人士反馈”。
接着往下写:
“还有人发现,他在申报大学生创新项目时,使用的合作单位竟是某知名传媒公司,而该公司负责人恰好是他表叔。这种资源垄断,让普通学生连公平竞争的机会都没有。”
她又加了一句:
“更离谱的是,听说他曾试图用私人关系干预播音系内部选拔,只为接近某位同学。虽然没成功,但手段令人不适。”
写到这里,她停下来喘了口气。
这些话,每一句都没法证伪,也很难证实。但她知道,只要种下怀疑的种子,就会有人顺着去挖。
她翻出几张旧截图——陈宇默参加活动的照片、获奖名单的局部、甚至一段剪辑过的录音文字(其实是别人采访别的选手的内容)。她把这些塞进帖子里,标注为“部分证据参考”。
最后加上一句:
“我不反对一个人成功,但请别把包装出来的努力当成全部真相。我们敬佩的是真正拼搏的人,而不是会炒作的关系户。”
鼠标悬在“发布”按钮上,她犹豫了一秒。
心里有个声音说:这样不好。
另一个声音立刻压上来:那谁来替夏初冉说话?谁来告诉所有人,有些人根本配不上现在的光环?
她点了下去。
页面跳转,提示:“您的帖子已提交审核,将在数分钟内上线。”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逗比校草进圈后,全网炸了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逗比校草进圈后,全网炸了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