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骨香”靠枕事件,如同一道惊雷,炸响了圆明园看似平静的天空。
雍正震怒下的严旨,将澹怀堂瞬间变成了紫禁城中最特殊的所在——一座被御前侍卫、粘杆处暗探和太医院院使共同守护的“孤城”。
旨意传出,六宫噤声,连往日最是喧嚣的翊坤宫和长春宫,也暂时收敛了爪牙。
苏荔躺在重重帷幔之后,感受着这份由帝王之怒铸就的、令人窒息的“安全”。
她知道,这并非高枕无忧,而是将暗处的较量,推向了更激烈的层面。
对手一击不中,绝不会善罢甘休,只会采取更隐蔽、更刁钻的手段。
进入了最关键的相持阶段。
养胎,从此不再是简单的休养生息,而是一场需要极高智慧和警惕性的“城池守卫战”。
雍正旨意下达的次日,太医院院使孙太医便带着两名得力助手,正式入驻澹怀堂偏殿,十二时辰轮值。
所有饮食药材,必经孙太医亲自查验签字,再由苏培盛或云珠接手,送入小厨房。
小厨房的灶台、器皿,甚至每日的柴火用水,都有了严格的查验流程。
内务府再送来的任何物品,哪怕是针头线脑,也需经粘杆处的人用特制工具检测后方可入库。
苏荔自己,则成了这座“城池”的核心。她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将孕期的各种反应和需求,进一步系统化、条令化。
她让云珠准备了一本厚厚的册子,名为《养胎起居注》,实则是一本极其详尽的“健康管理日志”。
每日晨起,记录体温、脉搏、睡眠情况。
三餐饮食,详细记录菜品、用量,以及用后的反应。
服药时间、剂量、身体感受,一一注明。
每日散步时长、地点、身体疲累程度。
甚至情绪波动、胎动感觉(虽然尚早),也都简单记录。
她要求孙太医每日请脉后,不仅口述脉象,还需在册子上留下简要的医案记录。
她要掌握自己身体最细微的变化数据。
孙太医起初觉得多此一举,但见苏荔态度坚决,且这记录确实有助于更精准地把握胎象,便也依从了。
此外,苏荔还制定了一套“应急预案”。
针对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如突然腹痛、见红、晕眩、严重孕吐等,明确了第一时间通知何人(孙太医、苏培盛)、采取何种初步措施(平卧、通风、服用应急丸药等)。
她甚至让云珠和几个心腹大宫女私下演练过几次。
这番举动,在旁人看来,近乎偏执。
连雍正听闻后,都微感诧异,在一次傍晚过来探望时,看着那本写满娟秀字迹的册子,问道:“何须如此繁琐?有孙太医在,朕也吩咐了下去,你安心静养便是。”
苏荔靠在引枕上,脸色仍有些苍白,但眼神清明:“回皇上,孙太医医术高超,奴婢自是放心。只是……奴婢想着,自身感受最为真切,记录下来,太医诊脉时也能多些参详。
再者,规矩立得细些,下面人办事也有章可循,可免疏漏。
皇嗣安危,关乎国本,奴婢不敢有丝毫懈怠。”她将理由归结于“谨慎”和“为太医提供参考”,既表明了自己的用心,又不显得对御医不信任。
雍正闻言,深深看了她一眼,目光中掠过一丝复杂。
他见过太多妃嫔有孕后或娇弱或张扬,却从未见过如此……将养胎当作一项严谨事务来处理的。
这份超出常理的冷静与条理,让他再次看到了她不同于寻常女子的心智。
他沉默片刻,道:“你……有心了。”语气中,带着一丝难以言喻的叹赏。
他并未久坐,问了问她的饮食,又嘱咐孙太医几句,便起身离去。
但自此之后,他来看望的频率,似乎无形中又密了些。
有时并非正式驾临,只是处理政务间隙,信步走来,在窗外看一眼,或是在外间问云珠几句情况,仿佛只是确认这座“城池”是否安好。
这种不张扬的关切,比赏赐更让苏荔感到一种沉甸甸的压力。
然而,严防死守之下,风波依然悄然而至。
这日,孙太医照常请脉。
他三指搭上苏荔腕间,凝神细品,眉头却渐渐蹙起,诊脉的时间比平日长了许多。苏荔心中顿时升起不祥的预感。
良久,孙太医收回手,面色凝重,起身对侍立一旁的云珠道:“请姑娘暂且回避,老朽有要事需单独禀告娘娘。”
云珠脸色一白,担忧地看了苏荔一眼,依言退下,并屏退了左右。
殿内只剩下二人。苏荔强自镇定,问道:“孙太医,可是脉象有异?”
孙太医压低了声音,语气严肃:“娘娘明鉴。今日脉象,滑利依旧,显示龙胎尚安。然……细察之下,尺脉略见沉涩,关脉微浮,似有外邪扰动胎元之象。
且娘娘今日是否觉口中微苦,午后略有烦热?”
苏荔心中一凛!孙太医所言症状,她确实有轻微感觉,只以为是孕期寻常反应!“确有些许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我在大清卷KPI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我在大清卷KPI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