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方壶胜境”那场晚霞中的无言共鸣后,苏荔明显感觉到,她与雍正之间那层无形的坚冰,正在圆明园的山水间悄然消融。召见议事时,他依旧严肃,但考较的意味渐淡,商讨的成分日增。偶尔在园中不期而遇,他也会驻足,问几句工程进展,或点评一下新移栽的花木,语气虽平淡,却少了往日的疏离。
这日,雍正批阅奏折倦了,信步至“坐石临流”景区散心。此处以溪涧、奇石取胜,追求的是“清流漱玉,冷然善也”的自然意趣。工部正奉旨对此处进行局部修缮,增设几处休憩观景的石矶、亭榭。苏荔恰在现场,与样式雷的匠人商议一块巨型太湖石的摆放角度。
那巨石形态奇崛,孔窍通透,是难得的精品,但如何安置方能尽显其“瘦、皱、漏、透”之美,又与周边环境相得益彰,众人意见不一。有的主张置于溪流转弯处,以水衬石;有的建议放在高坡上,仰视其雄奇;还有的觉得应半掩于竹林间,取其幽深。
苏荔正俯身查看溪流走向,思索着视线引导与空间节奏,未察觉雍正已至近前。直到周围人纷纷跪倒,她才惊觉,忙起身行礼。
“都起来吧。”雍正摆手,目光落在那块巨石上,“为此石所困?”
工部郎中忙禀报争议。雍正听罢,不置可否,转向苏荔:“你以为如何?”
苏荔定神,走到巨石旁,手指轻抚过冰冷的石面,感受其纹理走向,又环顾四周地形溪流、竹木疏密,脑中快速构想着不同方案下的视觉效果和游观体验。她沉吟道:“回皇上,此石如画中主角,摆放之位,如同画眼,关乎全局气韵。置水畔,可得倒影,然水势湍急处,恐扰其静气;置高坡,气势足矣,然与脚下溪涧略显脱节;掩竹中,幽趣有余,却又埋没了这通透之美。”
她顿了顿,指向溪流一侧地势稍缓、几株古松掩映下的位置:“奴婢愚见,或可置于此处。溪水至此略宽,流速稍缓,石立水边,既可得清流环绕之动感,水面平静处亦可成影,动静相宜。背后有松林为屏,不显突兀。游人沿小径而来,需绕过松屏,方见巨石全貌,有‘豁然开朗’之趣。且石上孔窍,正可借来远眺对面山景,成就一幅‘框景’。”
她巧妙运用了现代景观设计中“对景”、“框景”、“藏与露”等概念,却以传统画论出之,自然贴切。
雍正顺着她所指望去,目光闪动,似乎在脑海中勾勒那幅画面。片刻,他微微颔首,对雷发达道:“雷师傅,你看呢?”
雷发达仔细勘察了位置,捻须笑道:“贵人娘娘慧眼!此地确是妙处。石水相得益彰,藏露有致,更难得是这‘框景’之思,平添无穷意蕴。老朽附议。”
“既如此,就定此处。”雍正一锤定音,随即饶有兴致地亲自指挥工匠如何调整基石角度,以使石姿最佳。他甚至挽起袖口,拿起一根木棍,在地上比划着视线角度,神情专注得像个力求完美的工匠。
苏荔在一旁看着,心中泛起一丝奇异的感觉。此刻的雍正,褪去了朝堂上的冷峻,全神贯注于一方奇石的摆放,那种对细节的苛求和对美的执着,让她看到了这位帝王性格中不常示人的另一面。
石位既定,雍正心情颇佳,沿着溪流信步向前。苏荔自然跟随。溪畔清风拂面,带来松涛水声。行至一处新搭建的茅亭,雍正步入歇脚,示意苏荔也坐。亭中仅有石凳石桌,别无长物,更显清幽。
“造园如作诗,”雍正望着亭外潺潺溪水,忽然道,“重在立意,贵在境界。一石一水,一草一木,皆需有其性情,有其位置,方能气韵生动。你这‘框景’、‘藏露’之说,深得其中三昧。”他语气中带着毫不掩饰的欣赏。
“皇上圣明,奴婢不过是偶有所感。”苏荔垂眸道,心中却因这直接的赞许而微澜荡漾。
“偶有所感,亦需天分与积累。”雍正转头看她,目光深邃,“朕观你并非只熟读诗书,于这营造匠作之事,似有异于常人的…领悟力。”他顿了顿,似在斟酌用词,“可是家中曾有涉猎?”
又来了,对出身的探问。苏荔心头一紧,面上维持镇定:“家道中落前,先父…曾任县衙工房小吏,奴婢幼时或曾耳濡目染,记得些零星片段,实在不成体系。”她将原因推给模糊的童年记忆。
雍正“哦”了一声,未再深究,转而道:“无论源自何处,能学以致用,便是好的。”他话锋一转,“近日园中诸事繁杂,你奔波劳碌,身子可还吃得消?朕瞧你气色,似不如前些时日。”
这关怀已是第二次。苏荔指尖微颤,强笑道:“谢皇上关怀,奴婢无恙,只是夏日炎炎,有些贪凉,偶有不适。”
雍正深深看她一眼,不再多说。亭中陷入沉默,只有风声、水声、以及彼此清晰的呼吸声。一种静谧而微妙的氛围在空气中流淌。苏荔甚至能闻到他身上淡淡的墨香和龙涎香,混合着亭外草木的清新气息,竟让她有一瞬间的恍惚。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我在大清卷KPI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我在大清卷KPI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