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穗号的引擎在星际尘埃中再次校准航向,舷窗之外,冰海星的白蓝光影渐成遥远光点,主控室的星图已将醒目的黄色标记锁定在前方——那颗被永恒沙尘暴包裹的风沙星。当飞船穿透外层厚重的沙尘云层时,剧烈的颠簸让控制台的指示灯频频闪烁,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舷窗:这颗星球没有清晰的昼夜分界,漫天黄沙如流动的金色幕布,将阳光切割成细碎的光斑,地表看不到任何植被痕迹,只有纵横交错的干涸河床,如同星球苍老的皱纹,偶尔有直径数公里的“沙漩涡”在地表移动,所到之处,岩石瞬间被磨成细沙。
“表面平均风速120米/秒,相当于12级飓风的三倍,白天地表温度68℃,夜间骤降至-15℃,昼夜温差达83℃。”小汐的手指在光屏上快速滑动,红色警报灯比在冰海星时更加密集,“最危险的是‘沙暴潮’——多个沙漩涡汇聚形成的超级沙尘暴,覆盖范围可达上千公里,风速超过300米/秒,能轻易撕裂飞船外壳。根据历史数据,每72小时就会有一次沙暴潮过境,我们只有24小时的窗口期准备。”她调出风沙星的地质剖面图,深色区域标注着“地下淡水层”,却被密密麻麻的黄色线条包裹,“而且地下500米处存在‘硅化岩层’,硬度是钢铁的两倍,淡水层就藏在岩层下方,开采难度远超冰海星的冰层。”
阿木早已将培养舱切换到“温差适应模式”,屏幕上的耐寒型共生体刚接触60℃的高温环境,便开始出现脱水蜷缩的迹象,活性瞬间下降50%。他盯着不断跳动的湿度参数,额角的汗水刚渗出就被舱内的散热系统吹干:“冰海星的低温靠温感激活剂解决,可风沙星的高温脱水和昼夜温差,会让共生体的细胞壁直接破裂。”他快速调出基因数据库,将“沙漠拟态基因片段”与共生体的基因序列融合,同时在培养基中加入“保水胶体”,“而且风沙星地表没有微生物残骸,唯一的营养来源是地下淡水层中的浮游生物,我们得让共生体在高盐度的地下水中存活。”光屏上的共生体渐渐舒展,体表形成了一层透明的保水膜,却仍在高温下显得有些萎靡。
林教授的目光始终停留在风沙星的地下水资源图谱上,指尖在一处标注“古河道遗迹”的区域反复摩挲:“沙暴潮的能量主要来自赤道区域的热气流,两极区域的风速相对较低,而且这里的古河道遗迹下方,淡水层距离地表只有300米,比其他区域近200米,是最理想的开采点。”她调出极地区域的地质数据,眉头微蹙,“但极地区域的夜间低温会让设备的液压系统冻结,白天的高温又会让电路短路,我们必须先解决设备的‘恒温抗沙’问题,否则连硅化岩层都无法穿透。”
阎丘兄弟的机械舱此时已是一片热火朝天,“荒土开拓者”的抗寒星钢复合外壳被加装了“温控隔热层”,表面喷涂了能抵御沙尘磨损的“纳米陶瓷涂层”,钻探臂的液压系统则换成了“抗冻液压油”。北刍一拿着焊枪,在设备的电路接口处加装防尘罩:“我们把冰海星用的冰层预热装置拆了,换成‘沙尘导流模块’,钻探时先将周围的沙尘吹开,避免设备被沙粒堵塞。”北刍二则指着屏幕上的能源系统改造图:“还加了‘风能发电模块’,风沙星的强风刚好能当能源,不用消耗星穗号的储备,白天还能给设备降温,晚上则用来加热液压系统。”
阿凯的目光落在极地区域的古河道遗迹上,手指在屏幕上圈出具体坐标:“投放小组准备,登陆舱加装‘抗沙缓冲层’,无人机换成沙尘探测型号,阿木,这次我们还是一起去地表。”他看向小汐,语气严肃,“你在星穗号上监测沙暴潮数据,一旦有异常立刻通知我们,沙暴潮的预警时间只有10分钟,我们没有多余的反应时间。”
登陆舱穿过风沙星的沙尘云层时,船体表面瞬间覆盖了一层厚厚的黄沙,舷窗外的景象从金色渐变为暗黄——那是极地区域的沙尘颜色。当舱门在古河道遗迹旁打开时,一股裹挟着沙粒的寒风涌了进来,比冰海星的极夜还要刺骨,登陆舱的金属外壳被沙尘撞击得发出“噼里啪啦”的声响。阿凯和阿木的星核防护服立刻启动“恒温防尘模式”,头盔面罩上的沙尘瞬间被气流吹走,脚下的干涸河床却依旧坚硬如石,隔着防护服都能感受到白天残留的余温与夜间寒气交织的怪异触感。
改装后的“荒土开拓者”已在河床表面就位,它的沙尘导流模块启动,周围的沙尘被吹成一个直径10米的圆形区域,钻探臂顶端发出淡蓝色的冷却光芒,接触干涸河床的瞬间,沙尘便被高温烤成了坚硬的外壳。“沙尘导流完成,开始钻探!”北刍一的声音从通讯器里传来,钻探臂缓缓下降,高频震动让干涸的河床发出沉闷的轰鸣,碎石屑与沙粒混合着飞溅而出。阿木蹲下身,将检测仪的探头贴在河床表面,屏幕上很快跳出数据:“地表温度12℃,硅化岩层距离地表300米,没有沙暴迹象!”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刍氏自传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刍氏自传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