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熹微,山谷里的雾气尚未完全散去,新营地却早已苏醒。
沈云疏蹲在溪边,手里捧着一把微带湿气的泥土,仔细捻动着。土壤比前些日子更显干硬,这意味着持续的干旱仍在无情地蔓延,并未因他们在此地站稳脚跟而有丝毫缓解。她抬头望向东方,那里是江临府的方向,也是更多未知与可能性的所在。
“阿姐,你看这纸!”沈云墨兴奋的声音打破了清晨的宁静,他举着几张颜色深浅不一、但明显平整了许多的土纸跑了过来,“我和阿禾试了用石灰水泡那些树皮,出来的纸浆更细,杂质也少多了!就是挺费柴火的。”
沈云疏接过纸张,仔细摩挲着。触感依然粗糙,但比起最初的成功品,确实有了长足的进步。她赞许地点点点头:“做得很好。费柴火不怕,后山枯枝多得是,组织人多收集便是。这纸若再薄些、韧些,将来或许能用来糊窗户,甚至记录技术要点。”
“技术要点?”沈云墨眼睛眨了眨。
“嗯,比如炼铁的火候,火药的配比,光靠脑子记容易出错。”沈云疏解释道,随即话锋一转,“说到铁,赵石和周大哥那边新一批的铁箭头淬火效果如何?”
“我正要去看呢!”沈云墨说着,又风风火火地跑了。
看着弟弟的背影,沈云疏深吸了一口气。纸张、钢铁、外部世界……这些概念,是时候摆在桌面上,让所有人都参与讨论了。安逸能让人恢复生机,但也可能掩盖潜在的问题。他们不能永远只看着眼前这一小片山谷。
早饭后,她没有像往常一样立刻投入到火药或造纸的研究中,而是将众人——周砚、林栖、自己的父母沈槐和王氏,以及逐渐能独当一面的沈云墨和赵石、赵叶——召集到了最大那间木屋前的空地上。春婶带着阿禾、大丫她们自觉地承担起了警戒和照料更小孩子的任务,让大人们能安心议事。
没有高谈阔论,沈云疏直接抛出了最现实的问题,但修正了关于铁料的说法。
“我们的盐,还够吃两个月,但种类单一,缺乏调味。布匹,尤其是厚实耐磨的,已经见底了,云墨的裤子膝盖都快磨穿了。”她顿了顿,目光扫过众人,“最重要的是,我们像瞎子一样,对外面发生了什么一无所知。旱情到底有多严重?北边的仗打完了吗?南边的江临府,是不是真的像商队说的那样安稳?”
她的话像一块石头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层层涟漪。
王氏下意识地摸了摸沈云墨略显单薄的肩头,脸上露出忧色。沈槐则皱着眉,看着自己因连日劳作而磨损严重的鞋面。
周砚沉吟片刻,率先开口,声音沉稳:“云疏说得在理。坐吃山空确实不行。我们有铁矿,是不假,但光有铁还不够。”他指了指工坊方向,“开采矿石需要更多、更耐用的工具,冶炼需要持续投入柴炭和人力,打造器物更需要时间。我们现在造出来的,多是箭头、枪头、柴刀这类小件,一口像样的大铁锅,费时费力,我们至今没能凑齐。而且,很多必需品,是山里产不出的。”
他活动了一下刚刚拆掉夹板不久、仍显得有些僵硬的右臂,继续说道:“但主动出去,风险一样大。我们这点人手,在熟悉的山林里还能自保,一旦到了人多眼杂的地方,就像肥羊进了狼群。黑旗寨、青龙帮,还有那些地头蛇,不会跟我们讲道理。而且……”他顿了顿,目光扫过林栖和自己,“我和林栖的身份,经不起盘查。一旦被官府注意到,麻烦不小。”
他的话代表了最现实的顾虑,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
“周大哥说得对,”赵石接口道,他刚从工坊过来,手上还沾着煤灰,“咱们现在有吃有住,有铁炼,虽然清苦,但安稳。出去闯,万一……万一像之前那样,再遇到王参事那样的人,或者被大队流匪盯上,咱们好不容易建起来的家,好不容易找到的铁矿,可能就都保不住了。”他亲身参与采矿和锻打,深知这份家业的来之不易。
沈云墨却有些不服气:“可是我们不出去,难道要一直躲着吗?林大哥带回来的莴苣种子都长出一指高了,可我们连口炒菜的好铁锅都没有!还有阿姐说的纸,要是能换回更多的书,或者更好的打磨工具,我们不是能打出更好的铁器吗?那条小路林大哥探过,很隐蔽,我们小心点,不一定会被发现。”
林栖抱着臂膀,靠在一根木柱上,一如既往地言简意赅:“路,我能带。风险,一直有。”他看向沈云疏,“躲,不是办法。东西会坏,人会老。需要布,需要药,需要消息。”他的目光扫过周砚,“铁,是好东西,也是祸根。不让人知道,最好。”
他的话点明了关键:完全的隔绝不可持续,而铁矿的存在既是优势,也可能是怀璧其罪。
沈槐叹了口气,开口道:“林栖兄弟说得实在。咱们这日子,看着安稳,底子还是太薄。别的不说,眼看天要凉了,娃们的冬衣还没着落。光靠皮子和现有的粗布,不够,也不顶事。铁矿虽好,不能当衣服穿,不能当药吃。要是……要是能有个稳妥的法子,换点山里没有的紧要东西回来,那是再好不过。”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荒年锦绣:我的逃荒致富路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荒年锦绣:我的逃荒致富路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