侦察小队四人安全返回的消息让笼罩在众人心头那点若有若无的阴云瞬间散去。带回来的外部信息,很快就在沈云疏、周砚、林栖、沈槐等核心成员间进行了详细的传达和讨论。
周砚将集市里的所见所闻,尤其是黑旗寨的人在那边收“例钱”、青龙帮依旧卡着南下的路、东边有个“吴爷”在招人,以及那支看起来不一样的“陈”姓商队,都原原本本说了一遍。他的语气很平稳,但提到黑旗寨时,眼神里那瞬间闪过的冷意,沈云疏看得清清楚楚。
林栖补充道:“那支商队,护卫不像普通流寇,动作整齐,装备也统一,像是受过训练的。他们来的地方,可能不太一样。”
沈云疏思考着,手指轻轻敲着桌面:“黑旗寨的手伸得这么长,是个麻烦。青龙帮堵着路,也让人不安。那个‘吴爷’不知道打的什么算盘,也得防着点。倒是这支商队……说不定是个机会。”
沈槐点点头,又摇摇头:“跟外面换东西,确实能解决咱们缺的东西。但人心难测,咱们这点家底,可经不起折腾,必须小心再小心。”
“沈叔说得对。”周砚表示同意,“咱们现在最要紧的,是把自家根基打牢。拳头硬了,粮食多了,才有跟人谈条件的本钱,才不怕别人找麻烦。”
这个稳妥实在的想法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营地的目标再次明确:外面的事情先静观其变,家里头要抓紧一切时间发展,磨快刀子,存够粮食,应对任何可能的变化。
工坊区的炉火比以前烧得更旺了。周砚的右臂还固定着,但恢复得很好,他已经可以更多地动手和指导了。想到黑旗寨的威胁,升级武器成了头等大事。
“赵石,你看这块铁,折叠锻打了三次,里面的纹路已经细了不少,但我觉得韧性还能再提一提。”周砚用左手铁钳夹起一块通红的钢条,指着断面对赵石说,“咱们试试用不同的东西来淬火。平常用水,冷得快,出来的东西硬,但也容易崩口。要是用野兽的油来淬,冷得慢点,说不定能让它更韧一些。”
赵石听得非常认真,他想了想,提出一个主意:“周大哥,那咱们是不是可以用不同的油试试?猪油、鹿油,或者把它们混起来?对了,林栖哥前几天打的那头熊,油膘很厚,是不是也能试试?”
周砚眼里露出赞赏:“好主意!那就按你说的,多试几种。每种油淬火后,钢条的硬度、韧性和耐磨程度都要仔细记下来。这件事你来负责,让李老四帮你收集油脂和做记录。”
“保证完成任务!”赵石兴奋地答应下来,立刻投入到这项充满挑战的工作中。他找来好几个陶盆,分别装上清水、熬好的猪油、鹿油,还有新炼出来的熊油。李老四则帮忙把锻打好的、差不多样子的钢条胚料编上号,准备详细记录每次淬火的过程和结果。
一时间,工坊区里叮叮当当的锻打声、淬火时“刺啦”的声响、以及各种油脂被高温灼烧产生的独特气味混合在一起,充满了干劲。每次试验,赵石都全神贯注,淬火完成后,他按照周砚教的方法,用废箭头去划钢条表面测试硬度,又用铁钳反复弯折直到它断开,通过观察断口来判断韧性。李老四就在旁边,拿着炭笔,在木板上认真地记录:“甲三号,熊油淬,刃口难伤,弯折五次断裂,断口细密。”
另一边,沈云疏和阿禾则在已有的“绊发雷”基础上,琢磨着怎么让它更厉害、更可靠。她们发现,之前用的竹筒虽然轻便便宜,但在防潮和产生破片杀伤方面有点弱。
“阿禾,这次咱们用这种薄壁陶管做外壳试试。”沈云疏拿起一根新烧好的、一尺来长、两寸粗细的陶管,“陶管更脆,一炸就能变成很多碎片,而且咱们可以用蜡混合松脂,把两头封得更严实,确保里面的火药不受潮。”
阿禾眼睛一亮:“对啊!陶管形状规矩,装多少火药也容易控制。云疏姐,那引信呢?还用原来那种裹了火药的麻绳吗?”
“那个得改改。”沈云疏边想边说,“麻绳烧起来时快时慢,风一吹影响也大。咱们试试用空心的细芦苇杆,把咱们那种烧得最稳的乙号火药粉灌进去,外面再刷一层薄蜡防潮。这样可能更容易控制引爆的时间。”
两人说干就干。阿禾负责挑选粗细均匀的芦苇杆,小心地把里面的瓤子掏干净。沈云疏则用自己做的微型漏斗,把研磨得极细的乙号火药粉慢慢灌进芦苇杆里,轻轻压实,再用蜡封口。她们做了长短不一的几种引信,准备测试燃烧速度是不是稳定。
同时,她们也开始试验往陶管里装不同分量的火药,看爆炸威力有什么不同,还在陶管外面用刻刀划上浅浅的沟槽,希望爆炸时能产生更多、更均匀的碎片。这工作特别需要耐心和细心,稍有不慎就可能失败甚至出事。但沈云疏和阿禾都投入了全部精力,她们知道,每一点改进,都能让“绊发雷”从吓唬人的东西,变成真正能保护大家的可靠武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荒年锦绣:我的逃荒致富路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荒年锦绣:我的逃荒致富路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