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治十九年初冬,北京城已染寒意,但紫禁城乾清宫内的地龙烧得正旺,暖意融融中透着一股不同寻常的振奋。
司礼监掌印太监萧敬手捧一份刚从电报房取来的译电文书,脚步轻快却不失庄重地步入殿内,脸上带着难以抑制的激动。
“陛下,王督师自漠北王庭急电!大捷!天大的捷报!”
弘治帝正在批阅奏章,闻声抬起头,接过那薄薄数页的电报纸。
电报是征北督师王阳明亲自拟写发回,内容详实而精准:
“……臣阳明谨奏:赖陛下天威,将士用命,格物利器之效,我军已于十一月初七辰时,兵不血刃,进驻漠北鞑靼王庭。黄金家族嫡系并残余酋首,见我军容鼎盛,火炮列阵,知反抗无益,已于阵前悉数请降。”
“伪汗达延及其正妃、次妃、三子、五女,并麾下太师、宰桑等核心权贵共计一百四十三人,现已全部控制,暂拘于王庭偏帐,听候陛下发落。王庭各处要地均已接管,府库、籍册正在清点。漠南万里草原,烽烟暂息,强虏俯首。”
“此乃陛下圣德感召,亦前线将士浴血奋战之功。然,草原初定,部落纷杂,百废待兴,后续治理安置,事关北疆长久安宁,伏乞陛下圣断,示下方略……”
“好!好!好!”弘治帝一连说了三个好字,声音洪亮,带着积郁尽去的酣畅淋漓。
他放下电文,对侍立一旁的萧敬朗声道:“速传内阁、兵部、工部、礼部主事之人,即刻至乾清宫议事!如此捷报,当与诸卿共商善后大计!”
电报的内容以惊人的速度在小小的会议圈内传开。
不过半个多时辰,内阁首辅刘健、次辅谢迁、兵部尚书刘大夏、工部尚书陆仁,以及被急召而来的礼部尚书张升,均已齐聚乾清宫东暖阁。
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振奋之色,尤其是兵部尚书刘大夏,多年来北疆边患如同巨石压在心口,此刻终于得以搬开,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陛下,”刘健率先开口,虽极力保持沉稳,但微微颤抖的胡须仍泄露了内心的激动,“王伯安此役,功在社稷,利在千秋!自永乐朝后,我大明兵锋再次直抵漠北王庭,且是以如此雷霆万钧之势迫其臣服,实乃前所未有之武功!老臣为陛下贺,为大明贺!”
谢迁补充道:“刘阁老所言极是。然,打天下易,治天下难。漠北地域辽阔,部族习性与我中原迥异,以往虽偶有归附,然叛服无常。如今王庭虽下,如何将其真正纳入王化,使之成为北疆之屏障而非隐患,乃当前第一要务。需得有一套周全稳妥的方略。”
弘治帝的目光扫过众臣,最终落在一直沉稳未语的陆仁身上:“陆卿,北疆战略,你素来多有建言。如今局面,你有何良策,可保漠南长治久安?”
陆仁从容出列,躬身一礼,显然对此局面早有深思熟虑。他声音清晰而坚定地奏对:
“陛下,诸位阁老、部堂。王督师一战定鼎,确为不世之功。然,欲使漠北永为大明藩屏,非仅恃兵威,更需刚柔并济,立制化俗。臣有三策,或可奠定北疆百年之基。”
“其一,设省置司,确立法统。仿云贵、两广之制,即刻设立‘大明蒙古布政使司’,下辖诸盟、旗,划分行政区域。选派干练通达、熟悉边情的流官,与留守驻军协同,建立自上而下、直达部族的有效治理体系。此乃‘刚’的一面,以朝廷律法、官僚体系取代部落旧制,彰显主权,杜绝分裂之念。”
“其二,以夷制夷,抚绥地方。黄金家族统治草原百年,余威犹在,骤然以纯汉官治之,恐生抵触。那位在西山格物院‘进修’数载,通晓汉话、明事理、且对格物之学颇有兴趣的三王子巴尔斯博罗特,正是推行此策的最佳人选。臣建议,陛下可明发旨意,册封巴尔斯博罗特为‘蒙古巡抚’,令其返回草原,利用其身份威望,安抚旧部,推行朝廷政令,调解部落纠纷。此乃‘柔’的一面,可减少变革阻力,稳定人心。”
“其三,文化浸润,格物先行。此乃臣以为最根本、最具深远影响之策。请旨,即刻在蒙古布政使司治所设立‘格物分院’,一如内地。并明告草原各部,朝廷推行的‘帝国高等人才选拔试’(高考),在此地同样有效!无论蒙汉,无论出身哪个部落,凡通晓蒙文或汉文基础,年龄资质符合要求者,皆可报名备考。一旦通过考核,便可进入格物院深造,或直接授予相应品级官职,赴任内地或留于漠北效力!同时,请礼部专设‘汉文化教育厅’,选派精通蒙语、熟知边情、善于教化的儒生,携带特编教材,深入各部落,开设学堂,系统传授汉文汉语,宣讲儒家伦理、大明律法,行潜移默化之功,从根本上促进华夷融合。”
陆仁略作停顿,见皇帝与阁臣都在凝神倾听,便继续深入,抛出了一个更具战略眼光的构想:
“陛下,以上三策,重在‘守成’与‘内化’。然,欲使漠北之地不仅不为患,更能反哺帝国,成为开拓之基石,则需为其找到新的‘出路’与‘利源’。臣恳请陛下,密令王督师,在稳定漠北局势之后,协助巴尔斯博罗特巡抚,将目光投向西方!沿昔日丝绸之路故道,勘探地理,联络可能残存的西域邦国,绘制详图。而其中一项至为关键的任务,乃是寻找‘石油’!”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工科大明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工科大明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