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悄然滑入三月中旬。
平舆城在淮汝之地的春风中,显得比饱经战火摧残的北方州郡多了几分宁静与生气。
邓安在此歇息调养了几日,腿上伤口在杜夔寻来的草药和吴老三的精心照料下渐渐收口,低烧也退了,虽然身体依旧消瘦,但眼神里已重新有了光彩。
他并未完全与外界隔绝,通过王越外出探听以及市井流言,隐约知晓自己斩杀董旻、叛出西凉的消息,似乎已如投石入水,涟漪渐扩。
但邓安清楚,这暂时的平静,如同累卵,必须尽快积蓄力量。
乱世之中,何为立身之本?兵马钱粮而已。
讨董联军与董卓在荥阳、梁东一带僵持,胜负未分,前景不明,此时去投靠,未必是良机,更可能成为被利用的棋子。
思来想去,邓安决定,必须拥有属于自己的力量,哪怕最初再微小。
第一步,是解决基本的经济来源和情报网络。
他让吴老三在城西相对热闹的市集角落,支起了一个简陋的食摊,售卖邓安之前教过他的几种廉价却滋味十足的小炒,如爆炒肝尖、醋溜菘菜、以及用豆粕和少量肉末制作的“仿肉臊子”拌饭。
价格低廉,味道却远超寻常摊贩,很快便吸引了不少贩夫走卒和平民百姓,生意竟出乎意料地红火起来。
这小小的食摊,不仅带来了稳定的微薄收入,更成了邓安耳目的延伸,市井流言、官府动向,都能从这里听到一鳞半爪。
有了初步的经济基础,加上之前邓氏食肆的积蓄和董卓的打赏,邓安开始实施他思虑已久的计划——招募乡勇。
此时已是初平元年春,天灾人祸不断,汝南一带虽相对安稳,但亦有大量因战乱或饥荒失去田地的流民。
邓安没有打出自己的名号,只以“商队招募护卫”为名,在食摊附近和流民聚集处悄然散布消息。
正如邓安所料,在这个秩序崩坏、物价飞腾的年代,朝廷发行的五铢钱信用大跌,民间更信任的是实实在在的物资。
邓安给出的招募条件,并非单纯的铜钱,而是明确了以“粮食”和“布匹”作为主要酬劳。
具体而言:每日管两餐饱饭,每月另付粟米一斛,粗布半匹。若表现优异,另有肉食、细布奖励。阵亡或重伤者,其家眷可获得额外的粮食抚恤。
这条件,在流民眼中,简直是天大的诱惑!
一日两餐饱饭,已是奢望,更别提每月还有固定的粮食和布匹收入,这足以养活一两个家人了!消息一出,应者云集。
邓安并未盲目扩招。他深知兵贵精不贵多。他与王越、程咬金、张清一同把关,从数百名应募者中,仔细挑选了五十人。
多是二十至三十五岁的青壮,体格健壮,眼神中尚存一丝淳朴与求生欲,最重要的是,看起来肯听话,能吃苦。
五十名新募的乡勇,暂时驻扎在城外王越早先物色好的一处废弃庄园里。
这些刚刚脱离饥寒的汉子,最初对邓安这个面容稚嫩、身材尚未长成的少年首领,心中不免存有几分轻视和疑虑。一个半大孩子,能带得好兵?
然而,这种疑虑,很快便被现实击得粉碎。
别说那凶神恶煞的程咬金了,首先便是那无与伦比的“伙食”。
吴老三被邓安调来负责后勤,邓安亲自规划食谱。虽无山珍海味,但每日两餐,主食是管饱的粟米饭或麦饭,搭配时令蔬菜,每隔两三日竟能见到油光闪闪的肉腥!
或是邓安指导制作的豆制品补充蛋白。这对于常年饥一顿饱一顿的流民而言,简直是神仙般的日子!光是这伙食,就足以让他们死心塌地。
其次,是邓安这位少年首领展现出的“不凡”。
他虽年少,但言谈举止沉稳有度,更兼“有点名气”。
关于他叛出董卓的传闻已在私下流传,虽不知细节,但“敢杀董卓弟弟”这件事本身就已带上传奇色彩,让人不敢小觑。
而且,他并非只动嘴皮子,所有训练,他身先士卒!
邓安的训练计划,融合了他现代的知识与王越的古典武艺。
晨练(科学健身与有氧):
天蒙蒙亮,队伍便集结。先是由邓安带领,进行一套他称之为“舒展筋骨”的奇怪动作,活动关节,避免拉伤。
随后是围绕着庄园的负重越野跑,每人背负着装有沙石的麻包,距离逐渐增加。
上午(基础武艺):
由王越亲自督导,练习最基础的站桩、劈、刺、步伐。
王越要求极严,动作稍有不到位,便是冷声呵斥甚至亲自纠正。邓安也跟在队伍里,一丝不苟地练习,他深知基础的重要性。
下午(综合训练与理念灌输):
这部分由邓安主导。他借鉴现代军队的体能训练方式,加入了俯卧撑、深蹲、引体向上等力量训练项目。同时,他开始灌输“游击”理念:
“吾等名为‘闪电队’!”邓安站在队列前,声音清朗。
“何为闪电?快如风,疾如电,动若雷霆,静若处子!不与敌正面硬撼,专攻其不备,袭其粮道,扰其后方!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那天,洛阳来了个年轻人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那天,洛阳来了个年轻人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