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先从开头那首词唠起,“小市东门欲雪天,众中依约见神仙。蕊黄香细贴金蝉”,你品品这画面,小东门那边天阴得快下雪了,人堆里突然瞅见个跟神仙似的姑娘,脸上还贴着带淡淡香味的小黄花,头上金蝉首饰闪着光,搁现在就是街头惊鸿一瞥的美女,回头率绝对爆表。再往下 “饮散黄昏人草草,醉容无语立门前。马嘶尘哄一街烟”,喝到黄昏散场,人人都带着点醉意,蔫头耷脑站在门口,街上马叫人闹,一股子烟火气,这不就是咱们现在朋友聚会散场的真实写照嘛,只不过人家是明朝的 “饭局后遗症”。
话说这西门庆,当天把吴月娘这帮女眷打发去吴大妗子家吃酒,家里就剩他跟一群兄弟、手下折腾。李智和黄四这俩 “讨债专业户”(其实是来要银子周转的)坐到黄昏就想走,应伯爵这老油条赶紧追出去,跟做地下交易似的,偷偷说:“放心,我都跟我哥(指西门庆)拍胸脯了,明儿准再给你俩凑五百两,这事包在我身上!” 那俩货感动得差点当场给伯爵磕一个,毕竟西门庆这棵大树不好抱,有伯爵中间搭桥,等于银子稳了一半,俩人千恩万谢地走了。
伯爵转回头,又跟谢希大陪着西门庆在厢房喝酒,刚坐下没一会儿,就见李铭掀着帘子进来了。伯爵眼尖,立马喊:“哟,李日新(李铭的戏称)来啦!” 李铭赶紧趴在地上磕头,这礼数比现在见甲方还周全。西门庆端着主子的架子问:“吴惠呢?怎么就你一个来?” 李铭赶紧回话:“吴惠今儿没去东平府当差,在家害眼呢,我把王柱带来了。” 说着就喊王柱进来磕头,王柱跟在后面,规规矩矩地给西门庆磕了头,然后跟李铭一起站旁边候着。
伯爵一看这俩小子,就知道没吃饭,赶紧跟西门庆说:“哥,这俩估计还饿着肚子呢,吩咐人拿点饭给他们吃呗。” 旁边书童插话:“二爹(指伯爵),要不等等?待会儿吹打的人也该吃饭了,一起拿过来多省事。” 伯爵立马瞪书童:“你这傻孩子,懂啥叫‘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不?他们虽是当院出身,但小优儿跟那些普通乐工不一样,得区别对待!你要是一视同仁,显得咱哥俩不护着他们,传出去人家该说咱不懂行市了。”
西门庆听了,伸手就给伯爵脑袋上来了一下,笑骂道:“你这狗东西,果然是‘同行护同行’,就知道心疼你们这帮混江湖的,还懂当差的甘苦?” 伯爵也不恼,接着忽悠:“傻书童,你空长这么大,连‘惜玉怜香’四个字都没搞明白?粉头、小优儿就跟鲜花似的,你疼着护着,他们就有精神给你伺候好;你要是折腾他们,保准跟唱《八声甘州》似的,蔫儿吧唧的,都快活不下去了。” 西门庆被他逗乐了:“还是我这兄弟懂道理,比书童这傻小子强多了。”
没一会儿,李铭和王柱就把饭吃了,应伯爵又开始安排节目,问他俩:“会唱‘雪月风花共裁剪’不?” 李铭赶紧点头:“这是黄钟调,小的们记着呢!” 于是王柱弹起琵琶,李铭拨着筝,俩人开嗓就唱,那调调还挺有元宵的味儿。唱完的时候,天已经黑透了,就跟诗里写的 “金乌渐渐落西山,玉兔看看上画阑”,太阳下山,月亮都快爬上来了,丫鬟们还来报说 “月透纱窗衾枕寒”,提醒该添衣服了。
西门庆这时候才想起正事,让人去请傅伙计、韩道国、云主管、贲四、陈敬济这些手下,在大门首摆了架围屏,放两张桌子,挂着两盏羊角灯,桌上堆得跟小山似的 —— 春檠果盒(就是装点心的精致盒子)、各种好酒好菜,简直就是明朝版的 “豪门户外派对”。西门庆跟应伯爵、谢希大坐主位,伙计们两边打横坐,大门两边各挂了十二盏金莲灯,还准备了一小架烟火,特意吩咐 “等女眷们回来再放,先憋着呢”。
先是六个乐工抬着铜锣铜鼓过来,在门口吹吹打打,那动静,跟现在开业敲锣似的,热闹得不行。吹了一会儿,又换细乐上来,李铭、王柱这俩小优儿也拿着乐器过来,弹唱专门的灯词。街上路过的人都围过来看,跟现在围观明星似的,没人敢往前挤 —— 毕竟西门庆是有头有脸的人物,旁边还有俩排军拿着杆子拦人,跟保安似的,谁敢造次?
西门庆这天也特意打扮了,戴的是忠靖冠(明朝官员常戴的一种帽子),穿的丝绒鹤氅(跟现在的高档大衣似的),里面衬着白绫袄子,派头十足。玳安和平安俩小厮,轮流提着桶放花炮,那场面,比咱们现在过年放烟花还热闹点。等天完全黑下来,“碧天云静,一轮皓月东升”,街上更热闹了,你瞅那景象:家家户户都在敲锣击鼓,吹拉弹唱,游人跟着音乐唱歌,姑娘小伙儿跟着调子跳舞。鳌山灯(一种堆成山形的大灯)挂得有百尺高,跟顶着云彩似的;到处都是香味儿,飘得老远。院子里、阁楼上,月光和灯光照着,三街六巷全是人,整个京城都在过元宵节,那热闹劲儿,比咱们现在的跨年夜还足。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金瓶梅那些事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金瓶梅那些事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