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宇缓缓地伸出手,轻轻地推开了那扇沉重的石门。就在石门被推开的一瞬间,耀眼的阳光如碎金般倾泻而入,仿佛是被禁锢已久的精灵,终于得到了解放,欢快地跳跃着、流淌着,洒落在他那件玄色的常服上。
这三年的闭关,让他远离了尘世的喧嚣和纷扰,也让他眉宇间原本的锐利渐渐沉淀为一种温润。然而,在他那深邃的眼底深处,却依然隐藏着一种俯瞰山河的沉静,仿佛世间的一切都在他的掌握之中。
当他踏出石门,踏上那宽阔的宫道时,那些原本在宫道上忙碌的内侍们突然瞥见了他的身影,顿时惊得跪倒一片。他们瞪大了眼睛,满脸都是难以置信的狂喜,口中连呼“陛下圣安”,声音在空气中回荡,带着些许颤抖。
孙宇微微颔首,嘴角泛起一抹淡淡的微笑,轻声说道:“免礼。”他的声音并不大,但却仿佛有一种无形的力量,让人不禁心生敬畏。然后,他步履轻缓地朝着太和殿走去,每一步都显得那么从容和坚定。
沿途的花木似乎比三年前更加繁茂,盛开的花朵争奇斗艳,散发出阵阵芬芳。而那檐角的风铃,依旧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发出清脆的叮咚声,仿佛是在诉说着这三年来宫廷里的点点滴滴。
只是,在这熟悉的景色和声音中,孙宇却嗅到了一种不同寻常的气息。那是一种更厚重、更浓郁的味道,它弥漫在空气里,让人感受到一种无法言喻的威压。他知道,这是疆域拓展后,国运蒸腾的味道。
太和殿的钟鸣尚未停歇,阁老们正围着案上的舆图议事,忽见内侍掀帘禀报“陛下驾到”,皆惊得起身相迎,眼眶竟有些发红。“陛下!您出关了!”为首的阁老声音哽咽,捧着安南并入大秦的奏报递上前,“南方已定,乌思藏平,大秦如今的版图,已是开国时的两倍有余!”
孙宇接过奏报后,并没有立刻去看,而是先将目光投向了地图。他的指尖轻轻地拂过那些新添的郡县名称,仿佛能够感受到这些地方的山川地貌、风土人情。
最后,他的视线停留在了传国玉玺上。玉玺静静地躺在案几上,散发着淡淡的碧光,温润的触感让孙宇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感觉。
他伸出手,小心翼翼地拿起玉玺,仔细端详着。玉玺的表面光滑如镜,上面雕刻着精美的龙纹,栩栩如生。孙宇能清晰地感觉到,无数条气运之线正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如江河归海一般涌入玺内。
这些气运之线源源不断地流淌着,最终化作一股暖流,反哺到孙宇的身上。他闭上双眼,静静地感受着这股暖流在体内流动,滋养着他的身体和灵魂。
过了一会儿,孙宇缓缓睁开眼睛,将玉玺放回案几上。他的声音平静而有力,仿佛蕴含着千钧之力:“辛苦诸位了。”
阁老们闻言,纷纷躬身行礼,表示不敢当。孙宇摆了摆手,继续说道:“乌思藏与安南只是一个开始。传旨,令巴图尔回朝,令孙战镇守南方,赵云镇守西域,再从禁军抽调二十万,筹备东征。”
阁老们听到“东征”二字,都是一愣,显然没有想到孙宇会有这样的决定。
“海疆之外,尚有东瀛诸岛,百年前曾扰我沿海,”孙宇走到窗前,望向东方,“如今大秦国力鼎盛,该让他们知道,天朝上国的威严,不容挑衅。”他顿了顿,补充道,“此次东征,不仅要荡平倭寇,更要开辟海上商路,将大秦的丝绸、瓷器,卖到更远的地方去。”
众臣闻言,皆面露振奋。一位阁老拱手道:“陛下圣明!只是……东征需造大船,练水师,耗费恐不在少数。”
“国库尚有结余,”孙宇道,“再从新并入的郡县征调粮草,足够支撑。另,传国玉玺的气运共享之力,可用于水师操练——让士兵们在运功时,兼习水性,不出半年,定能练成一支精锐水师。”
众人这才想起玉玺的神异,纷纷称是。
三日后,东征的旨意如同燎原之火一般,迅速传遍了大秦的每一个角落。这道旨意如同一道惊雷,在人们的心头炸开,引起了轩然大波。
在大秦的沿海地区,原本宁静的船坞突然间变得热闹非凡。工匠们日夜不停地忙碌着,他们将一根根巨大的木材精心雕琢成坚固的龙骨,这些龙骨将成为东征舰队的骨架,承载着大秦的希望与荣耀。
与此同时,那些以捕鱼为生的青壮年们也纷纷响应征召,踊跃报名入伍。他们对海洋有着天生的亲近感,熟悉水性的他们在经过气运之力的修炼后,实力突飞猛进。不出一个月的时间,他们便能够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中如履平地,成为一支不可小觑的水上力量。
而此时的东瀛,正处于一片混乱之中。与原先的历史相比,这里的局势更加错综复杂。造成这一切的原因,正是多尔衮在东瀛岛上的一场血腥杀戮。他像一头失控的野兽,在东瀛岛上横冲直撞,将许多知名的大名斩杀殆尽。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明末之从我一打二开启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明末之从我一打二开启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