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司徒星竹过继清漓为嗣女,并晋封其为“监国镇国公主”的旨意,并未立刻掀起惊涛骇浪,反而被一种奇异的、心照不宣的沉默与观望所取代。
朝堂上的衮衮诸公,自有一套成熟的政治逻辑来解释这道惊世骇俗的旨意。
他们普遍认为,皇帝陛下在经历丧子之痛和自身重病后,已然决心扶持某位年幼的皇孙登基。
然而,主少国疑,外戚擅权乃是前朝覆辙,陛下岂能不防?
此番抬举清漓郡主,过继为女,赋予监国大权,分明是看中了她背后的平南王府势力以及她自身展现出的能力与忠诚,意在为未来的小皇帝培养一位强有力的“辅政公主”,用以制衡可能坐大的后族与外戚,达到朝局平衡之效。
至于那支更名为“羽林黑骑”的精锐,更是佐证了这一猜测——这是陛下交给未来辅政者,用以震慑宵小、稳固皇权的刀把子。
既是为了“辅政”而非“继位”,那么许多潜在的反对声音便暂时按捺了下去。
毕竟,谁也不想在“辅政大臣”名单尚未确定之前,就贸然得罪这位极可能在未来权力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的监国公主。
更有甚者,几位育有年幼皇孙的王妃及其背后家族,这几日更是暗中活跃,四处联络盟友,试图将流淌着自家血脉的皇孙推上储位,在他们看来,清漓不过是一块更有分量的“垫脚石”或“守门人”。
真正的波澜,始于一次仅有数位核心重臣参与的小型御前会议。
皇帝的精神比前几日似乎好些,但面容的憔悴与眉宇间的病气却无法掩盖。
议事间隙,他看着在一旁沉静记录、偶尔对答如流的清漓,眼中流露出毫不掩饰的赞赏,甚至带着一丝难以言喻的……欣慰?
他轻轻咳了几声,仿佛是无意,又仿佛是积郁已久,发出了一声悠长的叹息,喃喃道:
“漓儿虽身为女子……但其能力才华……早已具备一代明君,开创盛世之能……”
这句话声音不高,却如同惊雷,在几位重臣耳边炸响!
先前所有的“辅政”猜测,在这句近乎明示的感叹面前,显得如此可笑!
陛下哪里是想让清漓辅佐幼主?他分明是……是想让清漓本人,登临那九五至尊之位!
巨大的震惊之后,是迅速蔓延开来的恐慌与抵触。
千百年来根深蒂固的“男尊女卑”、“女主不预外事”的观念,让他们本能地抗拒这个可能性。
惯性思维使他们此前完全忽略了这最“大逆不道”的一种可能。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感到恐慌。
会议结束后,皇后邀请太傅苏文正,前往皇后的宫中密谈如何支持清漓上位。
皇后的理由现实而清醒:“本宫无子,与漓儿素来亲厚。若让其他妃嫔所出的皇孙登基,他们自有生母、外家,本宫这太后之位,不过是尊泥塑木偶,处处受制,看人脸色。
漓儿不同,她重情义,若她上位,必不会亏待本宫,本宫亦能得享真正的尊荣与清静。”
扶持清漓,于她而言,是保住自身地位和未来生活质量的最佳投资。
苏太傅的考量则更为长远:“我苏家子弟,除清欢外,皆是庸碌之辈。老夫在朝一日,苏家尚可维系,一旦致仕,家道中落恐是必然。清欢才华横溢,却困于女儿身,报国无门。如今陛下既有意扶持女帝,则女子入仕为官,便有了先例与可能!清欢与公主殿下乃闺中密友,凭其才学,将来在女帝麾下,何愁不能大展拳脚?我苏家,或可借此东风,再续数十年辉煌!”
清漓的上位,为他才华横溢的孙女,也为日渐式微的家族,打开了一扇通往未来的希望之门。
利益的一致,让这两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一拍即合。
一个以中宫之尊,一个以文臣领袖之望,迅速结成了支持清漓上位的核心联盟。
自此,朝堂上的风向开始微妙转变。
当皇帝逐渐不再掩饰其意图,开始在更大范围内释放信号时,皇后与苏太傅不再回避这个敏感话题,而是主动出击,利用自身影响力,开始在舆论上为清漓造势。
他们不再纠缠于性别之辩,而是旗帜鲜明地提出:
“立储当以贤能为先!监国公主殿下之才,经国济世,安邦定乱,有目共睹,远非稚龄幼童可比!此正合‘能力至上’之要义!”
“国赖长君!主少则国疑,易生权臣,动摇国本。公主殿下年富力强,正可承社稷之重,避幼主之祸!”
“巾帼不让须眉!古有妇好领兵,则天治世,皆是一时人杰。何以见得女子便不能承继大统,开创盛世?”
这些言论,如同一把把利刃,精准地刺向“立嫡立长”、“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软肋,开始在士林和朝堂中引起思考与讨论,虽未形成主流,却已成功地将水搅浑,为清漓争取到了一定的舆论空间和部分务实派官员的默许。
然而,守旧势力的反扑,也同样激烈而迅猛。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摆烂嫡女,被迫点满基建技能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摆烂嫡女,被迫点满基建技能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