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距离司徒清羽奉王命入京迎亲,已过去数月。
南疆王府的内务司近些日子空前忙碌起来,张灯结彩,筹备着两桩紧挨着的大事。
一是迎接世子殿下携新婚世子妃归来,二则是筹备半月后,在父母高堂,南疆臣民见证下,那场最为正式的,最后的拜堂成亲大典。
虽说清羽此番入京,早已依足“三书六礼”的古制,风风光光地下聘,更在皇家天坛祭告了祖先,京师方面亦是大排筵宴,宴请了皇亲国戚、文武百官,场面之隆重,堪称国婚。
然而,按照礼法,这仍只是婚礼的前半部分。
唯有回到南疆封地,在平南王与林王妃双双坐于高堂之上,完成那最后的“拜堂”之礼,这场象征着平南王府与京师兵部尚书李家联姻的盛事,才算真正圆满落定。
这一日,广信城外,通往内河码头的、崭新的水泥官道两旁,早已被兴奋的百姓围得水泄不通。
码头之上,旌旗招展,仪仗森严。以镇国郡主司徒清漓为首,王府属官、南疆有头有脸的文武官员几乎悉数到场,等待着那艘来自京师的、装饰华美的大官船缓缓靠岸。
船板搭稳,率先走下的,正是世子司徒清羽。
他身着一袭象征世子身份的绛紫色蟠龙纹锦袍,头戴玉冠,数月不见,身形似乎更显挺拔。
眉宇间褪去了最后一丝青涩,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经过京师风云洗礼后的沉稳与持重,眼神深邃,顾盼之间,自有威仪。
他站在船头,目光扫过欢迎的人群,最终与站在最前方的清漓视线交汇。
兄妹二人相隔数月,此刻重逢,虽未发一言,但眼神中瞬间流转的关切、询问与无需言说的默契,已胜过千言万语。
紧随清羽之后,在侍女搀扶下,袅袅婷婷走下船的,便是新任世子妃,兵部尚书李崇明的幼女——李静仪。
她穿着一身正红色蹙金绣百子千孙纹的华丽嫁衣,头戴珠翠凤冠,流苏轻摇,容貌秀丽,姿态端庄。
每一步都遵循着最严苛的宫廷礼仪,恰到好处,无可挑剔。
她微微抬眸,看向眼前这南疆的王城,目光中带着新嫁娘应有的羞涩,以及一丝掩藏得极好的,属于京师顶级贵女的矜持与审视。
对于脚下平整如镜、前所未见的水泥路面,以及远处那依稀可见,正在拔地而起的奇特建筑群(特区),她的眼中掠过一丝真正的好奇,但很快便被那种惯常的、略带疏离的平静所掩盖,并未流露出寻常人初见时的惊叹之色。
“恭迎世子殿下、世子妃娘娘回府!”众人齐声见礼,声震码头。
清羽快步上前,走到唯独站立的清漓跟前,温声道:“妹妹,辛苦你了。”语气中带着真挚的感念。
清漓笑容明媚:“哥哥一路劳顿,平安归来便好。父王母妃已在府中等候,特命清漓在此迎候兄嫂。”
说着,她转而向李静仪微微一福,“清漓见过嫂嫂。”
李静仪亦优雅还礼,声音清柔:“有劳郡主妹妹亲迎。”言辞得体,姿态完美。
一派兄友弟恭、家和万事兴的和睦景象。
然而,细心之人不难发现,在如此重要的场合,清廉,清妍,清黛,清淮等人都到了,(清毅在外地驻军),而安郡王司徒清玉,却并未露面。
王府对外宣称,安郡王“偶感风寒,身体不适”,故而未能亲至码头迎接弟弟。
依照礼制,在大婚正式举行前,李静仪需暂居王府别院。
于是,盛大的迎接仪式后,车队浩浩荡荡返回王府。李静仪则被妥善安置在早已收拾停当的精致别院中。
稍事休整,李静仪便依礼前往王府正式拜见婆母林王妃。
她礼仪周全,言辞恭谨,表达了对南疆水土的初步适应,以及对王府周到安排的感谢。
言谈间,她自然而然地提起了来时路上所见的水泥道路与新奇建筑,语气中带着恰到好处的好奇:
“母妃,儿媳在京时便听闻南疆出了不少新奇事物,今日一见,果真名不虚传。那道路平坦非常,不知是何等巧思所致?”
林王妃面容温煦,顺着她的话道:“都是清漓那丫头折腾出来的,叫什么‘水泥’。静仪若有兴趣,可让下人陪你在附近走走看看,我南疆虽比不得京师繁华,倒也别有一番风貌。”
李静仪柔顺应下。然而,当林王妃果真派了得力嬷嬷陪同她参观王府中一些已用水泥修葺过的亭台院落时,她虽依旧保持着优雅的微笑,但那目光深处的审视与衡量,却愈发清晰。
她看的不仅是新奇,更是在评估这背后所代表的技术、财力以及……那位小姑子司徒清漓,究竟拥有何等能量。
是夜,喧嚣散去。
清漓书房内,烛火摇曳,只剩下兄妹二人。所有侍从皆已被屏退,黎川如同影子般守在门外。
清羽脸上舟车劳顿的疲惫尽显,但眼神却异常凝重。他接过清漓递来的热茶,没有寒暄,直接切入正题。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摆烂嫡女,被迫点满基建技能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摆烂嫡女,被迫点满基建技能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