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0日,广东江门开平市金鸡镇的地下700米深处,世界最大的中微子探测器——江门中微子实验探测器主体,如一枚巨大的蓝色水晶球静静蛰伏。这座耗时八年建成的地下实验室,被厚重的花岗岩山体包裹,隔绝了地面99.99%的宇宙射线干扰,成为人类窥探微观世界与宇宙奥秘的“地下天眼”。而今天,这里即将迎来历史性的一刻——联盟“中微子-灵能关联研究”项目正式启动,试图揭开两种神秘能量形态背后的深层联系。
实验室中央,直径35.4米、高44米的有机玻璃球内,装满了2万吨超纯水和液体闪烁体,球壁上镶嵌着4.3万个光电倍增管,如满天繁星般闪烁着微弱的蓝光。当中微子穿过探测器时,会与水分子发生碰撞产生带电粒子,这些粒子在液体闪烁体中激发荧光,被光电倍增管捕捉,转化为可分析的电信号。而在探测器周围,新增设的一圈圈银灰色环状装置格外醒目——这是林岚带领团队研发的“中微子-灵能探测联动装置”,通过灵能感应晶体阵列,实时捕捉可能伴随中微子运动产生的灵能波动。
实验室的控制室内,数百台服务器高速运转,屏幕上数据流如瀑布般滚动。张杰、林岚、李哲三人站在主控制台前,神情肃穆。张杰身着白色实验服,手中拿着一份厚厚的理论手册,这是他过去半年的心血结晶——《中微子-灵能耦合假说》。“中微子作为宇宙中最神秘的粒子之一,质量极小、穿透性极强,能轻松穿越地球。”张杰的声音在安静的控制室内格外清晰,“而灵能作为一种宏观量子场,其波动规律一直难以捉摸。我们推测,中微子在高速运动中可能会引发时空曲率的微小变化,这种变化恰好能激发灵能场的共振,形成可探测的灵能波动。”
林岚正在对联动装置进行最后的调试,她面前的屏幕显示着灵能感应晶体的工作状态:“联动装置已全部激活,24组灵能晶体阵列的感应灵敏度达到0.01灵能单位,数据采样频率1000Hz,可同步捕捉中微子信号与灵能波动。”她伸手触摸控制台旁的晶体模块,外壳传来轻微的温热——这是灵能晶体处于工作状态的特征。为了研发这套装置,她团队攻克了三大技术难题:一是灵能晶体的抗辐射设计,地下实验室虽隔绝了大部分宇宙射线,但中微子碰撞产生的次级辐射仍会影响晶体性能,最终采用了多层石墨烯涂层,将辐射干扰降低至0.1%以下;二是信号同步采集,中微子信号与灵能波动的产生时差仅为10^-12秒,必须实现两种信号的毫秒级同步,为此开发了专用的同步触发芯片;三是低温环境适应,实验室常年保持18℃恒温,但灵能晶体在高强度工作下会发热,因此设计了微型液冷系统,确保晶体温度稳定在±0.5℃。
李哲则专注于数据融合分析系统的运行测试,他面前的超级计算机正进行着模拟数据处理:“数据融合系统已接入探测器和联动装置的信号源,采用分布式计算架构,可同时处理10^12字节的海量数据,初步设定的信号识别算法已通过模拟验证,能快速筛选出疑似关联信号。”他敲击键盘,调出系统的核心算法框架:“我们采用了深度学习与量子信号处理相结合的方法,先通过卷积神经网络提取中微子信号和灵能波动的特征向量,再利用量子纠缠态分析两者的相关性,理论上能有效区分随机噪声和真实关联信号。”
上午10时整,“中微子-灵能关联研究”首次探测实验正式启动。控制室内,所有屏幕同时亮起,探测器开始捕捉来自太阳和宇宙深处的中微子信号,联动装置的灵能晶体阵列也进入全面监测状态。起初,一切都在按预期进行:屏幕上不断出现中微子信号的脉冲图谱,峰值清晰、分布规律,而灵能波动曲线则相对平缓,偶尔出现微小的起伏。
“第一组数据采集完成,中微子信号强度稳定,灵能波动处于背景噪声水平。”技术人员汇报着初步结果。张杰眉头微蹙,他知道,太阳中微子的能量较低,引发的灵能波动可能极其微弱,需要更长时间的观测和数据积累。“继续采集,将观测时间延长至24小时,同时扩大数据采集范围,纳入银河系宇宙射线中微子。”
随着时间推移,采集到的数据量不断增加,李哲的超级计算机开始满负荷运行。然而,当数据量突破10^14字节时,意外出现了。“警告!信号出现严重干扰,中微子信号与灵能波动数据相互叠加,特征向量无法区分!”系统警报声响起,李哲面前的屏幕上,原本清晰的中微子脉冲图谱变得杂乱无章,灵能波动曲线也出现了不规则的尖峰,两条曲线交织在一起,根本无法判断是否存在真实关联。
“怎么回事?”张杰立刻凑到屏幕前,看着混乱的数据图谱,“是联动装置的干扰吗?”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2285年穿越现世曝阴谋阻末日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2285年穿越现世曝阴谋阻末日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