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诺克提斯迷宫边缘 - “新星”基地(伽马暴后 30 天)
曾经荒芜死寂的高原,已被一片钢铁与灯火构筑的孤岛所取代。“新星”基地,这颗人类钉在火星心脏上的铆钉,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从蓝图化为现实,并迅速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与独特的战争气息。
基地的主体结构,清晰地体现了STC高效、模块化、兼顾防御与扩展的理念。核心区域围绕着千黯号巨大的着陆点展开
千黯之锚(Drydock & Command Nexus):千黯号并非孤立存在。巨大的、带有密封穹顶的接驳码头(Drydock)如同钢铁藤蔓般缠绕在它的腹部和侧舷。这不仅提供了舰船维护、补给和人员通行的安全通道,更将千黯号强大的沉思者阵列、能源核心(在非战斗状态下可输出富余能量)和通讯能力无缝接入基地网络,成为基地无可替代的“心脏”与“大脑”。指挥中心(Nexus)就坐落在码头上方,拥有俯瞰全基地的视野和最厚重的装甲防护。
而蜂巢居住区(Hab-Block),则是围绕在核心区向外辐射的是多层堆叠的居住模块。这些模块并非简单的方盒子,而是采用了六边形蜂窝结构设计,由高强度合金框架和复合填充材料构成。这种结构不仅强度高、空间利用率好,更能有效分散外部压力(如尘暴冲击或陨石微击)。模块之间由强化气密走廊连接,内部是标准化的居住单元、公共区域、生态水培农场(“绿洲”单元)和基础医疗站。外部覆盖着厚厚的火星红壤填充层和辐射屏蔽板,远看如同从红土中生长出的钢铁蜂巢。
基地的能源与工业命脉。核心是数台由千黯号或信天翁运来的紧凑型聚变反应堆。但真正让基地具备“造血”能力的,是数座巨大的“饕餮-MkII”熔炼阵列。它们如同匍匐的金属巨兽,日夜不息地吞噬着由重型钻探车和工程机甲运来的火星土壤(Regolith)。高温电弧或聚焦太阳能将其熔融,电磁分离塔从中精准地提取出铁、铝、钛、硅等基础金属和矿物质。提取物被送入3D打印车间(“赫菲斯托斯之炉”),在STC的精确控制下,直接打印成新的建筑构件、管道、设备零件甚至SG5动力甲的备用装甲板!就地资源利用的效率,是基地能否在远离蓝星支援下生存壮大的关键。
一座相对独立、拥有额外防护和净化系统的塔状建筑耸立在基地一角。这里是基地的“眼睛”和“未来”。内部是分析火星地质、大气、伽马暴遗迹、以及最重要的——“星核”残留物样本的尖端实验室。塔顶是强大的传感器阵列,持续扫描星空和宇宙裂缝的波动。而在塔的阴影下,一片被力场屏障隔离的巨大平整区域,正是为“忒修斯计划”引擎预留的试验场。地面预埋了强大的能量导流槽和约束装置,等待着那个可能改变人类命运的核心被安装。
位于基地防御圈的关键节点,靠近外围。这里是“利刃之子”的专属区域。建筑风格更加棱角分明,厚重坚固。内部是高度定制化的生活区、训练场(模拟火星重力及各种极端环境)、以及最重要的——SG5动力甲维护库(Armory)。库内光线冷冽,数台SG5如同沉睡的钢铁骑士,矗立在专用的维护支架上。复杂的管线连接着它们的动力核心和关节。STC的维护无人机如同工蜂般在其间穿梭,检查每一寸装甲、校准每一个伺服电机。这里是基地最锋利的“剑”与最坚固的“盾”的巢穴。
尽管被钢铁包裹,基地内部却努力维持着生命的循环
大型循环系统从熔炼过程和人类活动中回收二氧化碳和水蒸气,通过化学合成和生物过滤(小型藻类反应器)转化为可呼吸的空气和纯净水。从极地冰盖或深层土壤中提取的水冰是重要补充。
依赖“绿洲”单元的水培农场(种植耐辐射、生长周期短的藻类、真菌和蔬菜)和从蓝星运来的高密度营养膏。自给率很低,凸显了对地火补给线的依赖。
基地常驻人员约1200人,包括工程师、科学家、军人(以利刃之子和常规安保为主)、医护人员和后勤。所有人都穿着带有联合政府徽记和“新星”基地标识的制服。生活节奏紧张,任务繁重,但核心区的公共区域(如“蜂巢”中央的休息室)仍能看到人们短暂的交流,分享着来自蓝星的信息或对未来的忧虑。
四台SG5动力甲(利刃小队)是基地最醒目的存在。他们的日常并非时刻战斗,却无处不在:
沿着预设的巡逻路线,SG5沉重的脚步在基地外围的红土上踏出规律的震动。它们的高清传感器和广谱扫描仪覆盖着基地的“盲区”,特别是面向诺克提斯迷宫和伽马暴巨坑的方向。任何地质异常、辐射波动或可疑信号都逃不过它们的“眼睛”。肩甲上的断刃徽记在火星的阳光下反射着冷光,是无声的威慑。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帝国科技!小子!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帝国科技!小子!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