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远走出帐外,校场上的风卷着土腥味扑面而来。
李大目、赵霜等人还在远处交头接耳,见他出来,慌忙站直身子,只是脸上那点挤眉弄眼的神色还没褪干净。
赵霜的大眼睛瞪得溜圆,显然憋了一肚子好奇。
“都打起精神来!”张远沉声道,“传令下去,校场集合,誓师西征!”
李大目挠着后脑勺,嘿嘿笑道:“将军,您刚歇下没片刻,不再缓口气?”
“缓不起了。”
张远望着西方的天际,语气凝重,“卢植南下,黄巾已起,天下乱局已成,多耽搁一日,就多一分变数。”
众将对视一眼,再无二话,齐声应道:“领命!”
校场很快被四万大军填满。
赤旗在队列上空连绵铺开,像一片涌动的红海。
士兵们挺直脊背,甲胄碰撞的脆响、战马喷鼻的嘶鸣混在一起,透着股蓄势待发的悍气。
张远踏上点将台,目光扫过一张张黧黑的脸庞——
有苍石军的流民,有封龙军的猎户,有红岩军的矿工,还有飞龙军那一千白袍骑士,个个眼里都燃着光。
“弟兄们!”
他的声音透过风传得很远,“咱们在常山刨下了第一块地,让百姓尝到了自己当家的滋味。
可这不够!
西边的并州,还有无数弟兄在挨饿,在受欺负,在等着有人告诉他们——日子能过好!”
“西征!西征!”
山呼海啸般的呐喊撞在远处的山壁上,回声阵阵。
“孙轻!”张远高喊。
“末将在!”孙轻出列,甲胄在阳光下泛着冷光。
“封龙山、红岩岭、苍石山、青龙山,还有井陉老营,都交给你。”
张远的声音沉稳有力,“守住咱们的根,别让后方的百姓受委屈。”
孙轻叩首:“请将军放心!孙轻在,阵地在!”
张远再点将:“石仲、洪伯,率封龙军一万为先锋!”
“王当,率紫云军一万为后卫!”
“典韦、李大目,率红岩军一万为中路!”
“赵云、赵霜,领飞龙军一千,随中军跟进!”
“得令!”众将领命,声震原野。
帐内,杨柳仍埋首于防疫册子里,指尖在竹简上轻轻滑动,对外面的喧嚣恍若未闻。
王红却扒着帐门,眼睛瞪得溜圆,看着大军开拔的盛况,小脸上写满兴奋。
王红不知道,他的身后,杨柳见没人关注她,眼中便闪过一道光芒。
队伍出发时,井陉的百姓们涌到路边,为军队送行。
大军沿着绵河西进,两侧山峦如壁,河谷里的风带着寒意。
李大目扛着双戟走在队伍前头,忽然指着前方的隘口道:“将军你看!这地方两山夹一河,堵在这儿,飞鸟都难过去!
设个关卡,谁也别想轻易进来!”
张远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只见河谷收窄,峭壁如削,果然是咽喉要道。
他笑道:“大目好眼光,这里确实是块宝地。”
——他心里清楚,此处正是后世扼守冀晋咽喉的娘子关。
出了河谷,地势渐缓,前方出现一座破败的县城。
“上艾县到了!”
先锋赵云传回消息。
这县城地处冀并交界,早年属并州,后划归常山,因常年受战火波及,早已破败不堪。
守军曾参与围剿封龙山,此刻见大军压境,连城门都没关,县尉直接捧着印信出城投降:“将军饶命!我们实在打不动了……”
大军在上艾县休整。
李大目最是活跃,拉着本地百姓打听风土人情,又跟士兵们插科打诨,讲起自己当奴仆时的苦日子,引得一群贫苦出身的士兵纷纷附和,营地里很快响起阵阵笑声。
张远看着这热闹景象,心里却不敢松懈。
上艾县的县衙早已破败,张远让人清扫出一间还算完整的偏房,借着油灯的光铺开地图。
地图上,并州的轮廓被标注得歪歪扭扭,却足以看清各郡的分布。
“都过来看看。”张远招手让将领们围拢,指尖点在地图西侧,“咱们往西走,进一步是太原郡,再往西是西河郡,往北是雁门郡,往南是上党郡。眼下这几处,不太平。”
石仲凑上前,粗粝的手指划过“西河郡”三个字:“听说那边有黄巾起事?”
“是郭太、杨奉领着人闹起来的。”
张远点头,“西河一乱,并州刺史张懿就得分兵去剿,这对咱们是好事——他的兵力被打散了,咱们西进的阻力能小些。”
王当挠了挠头:“那这张懿是个软柿子?”
“恰恰相反。”
张远摇头,语气凝重,“此人是马上将军出身,早年跟着窦武平过羌乱,在并州经营了十年,威望极高。
麾下两个将领,张杨和张辽,都是能打的硬茬——张杨善抚士卒,张辽勇冠三军,这两人守着太原,是块难啃的骨头。”
帐内静了静,典韦瓮声瓮气地说:“再硬的骨头,俺这双戟也能劈开!”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红色三国:一介布衣的汉末革命路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红色三国:一介布衣的汉末革命路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