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站的冲刺赛、正赛,马来西亚站的冲刺赛,乃至排位赛都已落下帷幕。
对我而言,仅剩最后一场正赛 ——34 圈的赛程,凭借一圈毫无失误的完美表现,我将从第三位起步。
杰汉?尼尔森因今早排位赛的罚退落到队尾,意味着本场比赛的主要对手将是前方两台赛车:杆位起步的爱尔兰队艾丹?麦肯纳,以及并列前排的英国队德里克?沃森。
当然,身旁还有马来西亚队的马马特?马哈茂德(第五位是葡萄牙队的安东尼奥?费雷拉,更需警惕)。
我并不意外马哈茂德可能在比赛中掉几个位置,但安东尼奥不同,我清楚他的速度,也知道他大概率想为冲刺赛末段我对他的超越 “复仇”。
我的核心目标是专注前方、冲击冠军,但随着 A1GP 征程即将结束,我不得不承认,安东尼奥是少数几位 “绝不可忽视” 的车手之一。
滚动发车时,费雷拉立刻展现了他的攻击性 —— 从第三排猛地提速,向左切,试图从外侧超越我。
我在一号弯稳住阵脚,晚刹车让他难以切入,同时守住内侧路线,保住了位置。
我们缓慢驶过二号弯,随后在短直道上全力加速,切入三号弯。
抵达四号弯时,我仍居第三,但机会已悄然出现:麦肯纳与沃森在弯道中并驾齐驱,陷入缠斗。
暂且不论 “爱尔兰与英国对决” 的特殊意味,两人顺利通过四号右弯,又一同驶过五、六号组成的 “S” 弯。
短暂直道后,是七、八号连续弯道,紧接着又是一段短直道。
此时麦肯纳重新领先,但沃森紧紧贴在他的变速箱后;我则落后两到三个车身,保持着 “既防事故、又能借尾流” 的谨慎距离。
安东尼奥落后我约三个车身,仍在消化一号弯的失误,同时成功阻挡了马来西亚队的反超 —— 尽管这是马哈茂德的主场,此刻他也只能屈居第五。
九、十、十一、十二号弯都不是超车良机,十三、十四号弯对开轮赛车而言同样难以实现超越(或许摩托车赛中另有机会)。
刹车、右转通过这些弯道后,我们驶入主直道,再次获得争夺位置的机会。沃森又一次向麦肯纳发起进攻,但这位北爱尔兰车手守住了位置,通过十五号左弯(最后一个弯道)仍保持领先。
沃森咬得极紧,两车仅差几英寸,甚至在驶向一号弯的途中,这微小的差距也被抹平。
开轮赛车的碰撞有时就是如此:看似轻微的触碰,却可能引发灾难性后果 —— 至少从我的视角看是这样。
沃森借助尾流向左切,试图从外侧超越爱尔兰赛车,想在一号弯前占据领先。
但他的时机晚了一步:右后胎撞上了麦肯纳前翼锋利的碳纤维边缘。
轻微的碰撞迸出火花,英国赛车晃动了一下,短暂平静后,一号弯彻底陷入混乱。
沃森在一号弯完全失去抓地力,不得不故意让赛车旋转,以调整方向驶入二号弯 —— 当他在二号弯停稳时,全场赛车已纷纷从他身旁驶过,他只能随后驶向维修区。
而麦肯纳虽暂时保住领先,却在驶向四号弯的途中,前翼突然断裂。
万幸的是,前翼没有卡在车底(否则这位总冠军热门将直接退赛),而是飞离了赛车,麦肯纳得以继续比赛。但失去前翼的他,必须进站更换鼻翼。
就这样,麦肯纳与沃森退出了冠军争夺,片刻后安全车出动 —— 不仅因为领跑者的事故,后方也同时发生碰撞:杰汉?尼尔森在超越印度队的普拉文?拉马克里希南时发生追尾。
三位顶尖车手与一位前 F1 车手相继退赛,我顺势升至领跑位置。
但安全车也让比赛重回同一起跑线:重启后,安东尼奥?费雷拉将紧随我身后,胜利绝非板上钉钉。
比赛尚早,无人选择在安全车期间进站(进站窗口设定在 20-28 圈之间)—— 尽管安全车下轮胎磨损减少,窗口可能略有后延,但 34 圈的赛程本就短暂,调整空间不大。
当然,有两个例外:两台受损赛车在第二圈末进站。
麦肯纳更换了鼻翼与轮胎,顺利出站;但沃森在返回维修区的途中刮伤了底板,车队花了好几分钟检查损伤。
最终沃森虽重回赛道,却已落后多圈(甚至比麦肯纳还慢),今日大概率难有作为。
沃森已无关紧要,此刻我领跑全场,葡萄牙队的总冠军热门位居第二,胜利近在眼前。
安全车带领车队通过十五号弯,即将重启比赛。
我有多种选择:可以在十五号弯突然提速,打费雷拉一个措手不及,但他能在整条直道上追回差距。
因此,我选择了更冒险的策略:驶出十五号弯后,我故意放慢速度,让车队排成两列 —— 奇数位车手跟在我身后,偶数位车手在左侧稍后位置,以保持安全车下的排序。
缓慢驶向发车线的同时,我还左右变线,既为预热轮胎,也为打乱后方节奏。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F1之飞驰人生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F1之飞驰人生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