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马丹阳天星十二穴第十一穴:通里穴——手少阴心经的“络穴要穴”全维度解析
通里穴,属手少阴心经,为马丹阳《天星十二穴》中的第十一穴,位列“通里并列缺”之配伍,是手少阴心经的“络穴”(联络表里经的关键穴位)。其名“通里”,寓意“通达表里、联络邻里”——既为心经络脉的起始点,通连手太阳小肠经,又为心经气血的“中转站”,沟通心经内外经脉。
马丹阳在《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中以“通里腕侧后,去腕一寸中;欲言声不出,懊憹及怔忡;实则四肢重,头腮面颊红;虚则不能食,暴喑面无容;毫针微微刺,方信有神功”的歌诀,精准概括了通里穴的定位、主治与疗效。千百年来,通里穴因“通经活络、养血安神、开窍利咽”的功效,成为中医针灸临床治疗心系病证、舌咽疾病、腕臂疼痛的“要穴”,尤其在马丹阳“合担合截”配伍法则中,与列缺穴(手太阴肺经)配合,成为“截法”的经典组合,覆盖全身多系统疾病。
本文将从历史渊源、理论解析、临床应用、特色技术、现代研究五大维度,全面解析通里穴的“全维度价值”,揭示其在中医临床中的“神功”所在。
二、历史渊源:从《灵枢》到《天星十二穴》的经典传承
通里穴的历史可追溯至《黄帝内经》,历经汉、唐、宋、金等朝代的补充与发展,形成了“经典奠基—临床验证—体系完善”的传承脉络。
1. 《灵枢·经脉》:首次记载“通里”的定位与功能
《灵枢·经脉》是通里穴的“源头文献”,其中明确提到:“手少阴之别,名曰通里,去腕一寸半,别而上行,循经入于心中,系舌本,属目系。其实则支膈,虚则不能言。取之掌后一寸,别走太阳也。” 这段文字不仅明确了通里穴的定位(腕横纹上1.5寸,今简化为1寸),更阐述了其功能:作为手少阴心经的“别络”,通里穴“别走太阳”(联络手太阳小肠经),主治“实则支膈(胸膈满闷)、虚则不能言(失语)”,并指出“取之掌后一寸”的取穴方法。
《灵枢》的记载,奠定了通里穴“络穴”的核心地位——作为心经与小肠经的“联络枢纽”,通里穴的气血运行直接影响“心-小肠”的表里关系,为后世治疗“心热下移小肠”(如口舌生疮、小便短赤)提供了理论依据。
2.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补充主治与操作规范
宋代《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王惟一编撰)进一步补充了通里穴的主治范围:“治悲恐,目眩,心痛,喉痹,苦呕,暴喑,舌强不语。” 同时,明确了操作规范:“针入三分,留三呼,可灸三壮。” 这些补充,使通里穴的临床应用更具针对性——如“悲恐、目眩”对应心经气血不足,“喉痹、暴喑”对应心经火盛,“心痛”对应心经瘀阻,覆盖了“虚、实、寒、热”多种证型。
3. 《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马丹阳的“优化与升华”
金代马丹阳(道教北七真之一)在《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中,将通里穴纳入“十二穴”体系,以“通里腕侧后,去腕一寸中”的简化定位(将《灵枢》的“一寸半”改为“一寸”,更符合临床实际),并强调其“毫针微微刺,方信有神功”的疗效。马丹阳的贡献在于:
简化定位:将“去腕一寸半”改为“去腕一寸”,降低了取穴难度,更适合临床操作;
突出疗效:以“欲言声不出(失语)、懊憹(心烦)、怔忡(心悸)、实则四肢重(实证)、虚则不能食(虚证)、暴喑面无容(失语伴面色苍白)”等症状,概括通里穴的“全症状覆盖”;
强调手法:“毫针微微刺”(浅刺),符合通里穴“靠近血管神经”的解剖特点,避免深刺损伤。
马丹阳的“优化”,使通里穴从“经典穴位”升华为“临床要穴”,成为“十二穴”中“治疗神志与舌咽疾病”的核心穴位。
三、理论解析:“络穴”属性与“心经”功能的完美结合
通里穴的核心理论在于其“手少阴心经络穴”的属性,以及“通达表里、沟通心肾”的功能。这种属性,决定了通里穴“治疗多系统疾病”的优势。
1. “络穴”属性:联络表里经的“桥梁”
通里穴是手少阴心经的“络穴”,“络”即“联络”,其功能是“联络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表里经)。《灵枢·经脉》说:“手少阴之别,别而上行,循经入于心中,系舌本,属目系;其别者,循经入于小肠,属膀胱。” 这意味着,通里穴的气血运行,一方面“上行入心”,滋养心脏与舌本(心开窍于舌);另一方面“下行入小肠”,促进小肠的“受盛化物”功能(心与小肠相表里)。
这种“联络”功能,使通里穴成为“心-小肠”系统的“调节枢纽”:
当心经火盛时(如实火),通里穴可将“心火”导入小肠,通过小肠的“排泄”功能,排出体内热邪(如治疗口舌生疮、小便短赤);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叩星穴马丹阳天星十二穴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叩星穴马丹阳天星十二穴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