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马丹阳与足三里穴的故事与渊源
足三里穴是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中的核心穴位,位列十二穴之首,其命名与功效的记载,贯穿了马丹阳“以穴治病、以针济世”的道医思想。
马丹阳(1122—1183年),名钰,号丹阳子,是金代全真道“北七真”之首,也是道医针灸的代表人物。他虽为道士,却精通医术,尤其擅长针灸,主张“治病先治心,用针如用兵”。其着作《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是中医针灸史上的经典,将复杂的针灸理论简化为“十二穴”,强调“三百六十穴,不出十二诀”,其中足三里因“调理脾胃、扶正培元”的核心作用,被马丹阳列为“十二穴之冠”。
关于足三里的命名,马丹阳在歌诀中明确记载:“三里膝眼下,三寸两筋间”。“三里”之名的由来,一说是“距离膝盖三寸”(古代“里”为长度单位,约等于现代3寸),二说是“能治三里之病”(即腹部、下肢的疾病)。马丹阳认为,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土穴),而足阳明胃经“多气多血”,主“后天之本”(脾胃),因此刺激足三里能“补脾胃、益气血、强身体”,是“长寿穴”之一。
马丹阳的针灸实践中,足三里是他常用的穴位。据《金史·道教传》记载,他曾用足三里配合其他穴位,治疗“伤寒羸瘦”“泄泻不止”等病症,疗效显着。例如,他曾治疗一位“伤寒后体瘦如柴”的患者,针刺足三里并灸三壮,患者“旬日而愈”,且“面目光泽,体力渐复”。这种“以穴补虚”的理念,正是马丹阳“治未病”思想的体现。
二、足三里穴的“由来”与历史出处
足三里穴的“由来”,可追溯至《黄帝内经》,但马丹阳的《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使其成为“家喻户晓”的经典穴位。
最早记载:《黄帝内经·灵枢·本输》中已有“足三里”的名称,称为“三里”“下陵”,属于足阳明胃经的“合穴”(土穴)。《灵枢·邪气藏府病形》提到:“合治内府”,即合穴可治疗六腑(胃、大肠、小肠等)的疾病,足三里作为胃经合穴,自然成为“治胃病”的关键穴位。
马丹阳的系统总结:马丹阳在《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中,将足三里列为“十二穴之首”,并详细记载了其“部位、功效、主治”:“三里膝眼下,三寸两筋间,能通心腹胀,善治胃中寒,肠鸣并泄泻,腿肿膝胻酸,伤寒羸瘦损,气蛊及诸般,年过三旬后,针灸眼便宽,取穴当审的,八分三壮安。”这段歌诀不仅明确了足三里的定位(外膝眼下3寸,两筋间),还概括了其核心功效(调理脾胃、治疗腹胀、泄泻、腿肿等)和使用方法(针刺8分,灸3壮)。
后世传承:马丹阳的歌诀被后世医家广泛引用,如明代《针灸大成》、清代《针灸逢源》等,均将足三里列为“足阳明胃经的要穴”。现代中医教材(如《针灸学》)中,足三里仍是“重点穴位”,其“健脾和胃、扶正培元”的功效,被视为“中医治未病”的核心手段。
三、足三里穴的“命名”解析
足三里的命名,蕴含了中医“部位+功效”的传统逻辑,主要有以下几种解释:
部位命名:“三里”指“距离膝盖三寸”。古代“里”为长度单位,1里=30步,1步=5尺,因此“三里”约等于现代3寸(约4横指)。足三里位于“外膝眼下3寸”,即膝盖外侧凹陷(犊鼻穴)下方3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处,这个位置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也是“气血汇聚”的关键点。
功效命名:“三里”指“能治三里之病”。足阳明胃经“循行于腹部、下肢”,因此足三里能治疗“腹部疾病”(如腹胀、泄泻)和“下肢疾病”(如腿肿、膝痛)。马丹阳在歌诀中提到“能通心腹胀,善治胃中寒,肠鸣并泄泻,腿肿膝胻酸”,正是其“功效命名”的体现。
五行命名: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五行属“土”(胃属土),而“土”是“万物之母”,能“生养万物”。因此,刺激足三里能“补土(脾胃)”,从而“养气血、强身体”,这也是其“扶正培元”功效的五行逻辑。
四、足三里穴的“部位定位”与“解剖结构”
足三里的定位,是中医针灸的“基础技能”,马丹阳的歌诀“三里膝眼下,三寸两筋间”是其核心定位依据,现代中医进一步细化为:
标准定位:位于小腿前外侧,外膝眼(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处(即中指指尖按在胫骨前嵴上,外侧1指的宽度)。
简便取穴法: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膝关节屈曲90度,用手掌心按住膝盖,指尖指向外侧,中指指尖下方的凹陷处,即为足三里穴()。
解剖结构:足三里的深层结构,涉及肌肉、血管、神经,这也是其“疗效显着”的解剖学基础: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叩星穴马丹阳天星十二穴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叩星穴马丹阳天星十二穴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