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县城重点中学,香樟树的叶子还带着盛夏的绿意,操场上此起彼伏的笑声与教室里朗朗的读书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林建国从未见过的热闹景象。他穿着父亲新买的蓝布褂子,手里攥着皱巴巴的课程表,站在教学楼前的公告栏旁,眼神里满是好奇与期待 —— 这是他来到县城上学的第一天,也是他走出青石镇、拥抱新世界的开始。
“同学,你也是初一(3)班的吗?我叫赵磊,咱们一起走吧!” 一个穿着白色衬衫、背着帆布书包的男生走过来,笑着拍了拍林建国的肩膀。赵磊是县城本地人,性格开朗,很快就和略显拘谨的林建国熟络起来。在赵磊的热情介绍下,林建国渐渐熟悉了校园的布局:宽敞的教室、藏书丰富的图书馆、能容纳几百人的大礼堂,还有他之前只在图片上见过的实验室,每一处都让他感到新鲜。
开学第一堂数学课,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一道复杂的几何题,班里的同学大多皱着眉头,林建国却很快举起了手。他想起在家时,父亲曾拿着维修铺的齿轮给他讲解过类似的原理 —— 齿轮的齿痕像几何图形的边,转动时的轨迹能画出圆,那些从实践中得来的理解,让他对抽象的数学知识多了一份亲近。当他清晰地说出解题思路时,老师惊讶地看着他:“林建国同学,你这思路很特别,结合实际理解得很透彻啊!” 班里响起一阵掌声,林建国的脸颊微微发烫,心里却充满了自信。
从那以后,林建国在学习上越发主动。他知道自己来自小镇,基础比县城的同学薄弱,便把更多时间用在追赶进度上。每天早上,他总是第一个走进教室,借着晨光背诵英语单词;午休时,别的同学去操场玩耍,他却留在教室里整理笔记,把课堂上没听懂的知识点标记出来,课后再去请教老师;晚上宿舍熄灯后,他还会躲在被窝里,用手电筒照着课本,再看一会儿当天学过的内容。
数学老师发现林建国对机械原理格外敏感,便推荐他加入了学校的 “科技兴趣小组”。第一次走进实验室时,林建国看着桌上的显微镜、万用表和各种机械零件,眼睛都亮了。兴趣小组的指导老师是一位退休的工程师,他常常带着同学们做小发明:用废旧零件组装简易收音机、设计小型灌溉装置,甚至尝试修复损坏的实验器材。林建国总是最积极的那个,他把在维修铺里学到的手艺用在实践中 —— 给零件除锈、焊接断裂的接口、调整装置的精度,这些别人觉得棘手的活,他却做得又快又好。
“林建国,你这手艺是跟谁学的?太厉害了!” 有一次,小组里的同学看着他熟练地用扳手调整齿轮间距,忍不住问道。林建国笑着说:“跟我爹学的,他是铁匠,还会修拖拉机,我小时候常帮他递工具。” 说着,他还拿出纸笔,给同学们画起了维修铺里的车床结构,讲起了齿轮传动的原理,听得大家连连点头。
除了学习和科技兴趣小组,林建国还积极参加学校的其他活动。学校举办运动会时,他报名参加了长跑项目。为了能取得好成绩,他每天早上提前半小时起床,绕着校园的跑道练习,汗水浸湿了他的蓝布褂子,却让他的眼神越发坚定。比赛那天,他虽然没有拿到第一名,却坚持跑完了全程,冲过终点线时,班里的同学都为他鼓掌。班主任拍着他的肩膀说:“建国,你这种坚持到底的精神,比名次更重要!”
学校的广播站招募播音员时,林建国也鼓起勇气报了名。他知道自己的普通话带着青石镇的口音,便每天对着课本练习朗读,还特意请教语文老师纠正发音。有一次,他在广播里朗读了一篇自己写的作文《我的小镇》,文中描写了青石镇的老槐树、林记铁器维修铺,还有父亲在灯下帮他修课本的场景,朴实的文字里满是对家乡的牵挂。广播结束后,有好几个同学找到他,说:“林建国,你的小镇听起来好温暖,以后有机会我们想去看看!”
在县城上学的日子里,林建国最期待的就是周末 —— 不是因为可以休息,而是因为能给家里写信。他会把一周的学习和生活都写在信里:数学考了多少分、科技小组做了什么发明、运动会上的趣事,还有学校食堂新出的菜色。他也会在信里问家里的情况:维修铺的生意好不好、父亲的腰还疼不疼、母亲有没有按时吃饭、院子里的老槐树有没有落叶。
每次收到家里的回信,林建国都会反复读好几遍。父亲的字写得有些潦草,却透着朴实的关心:“家里一切都好,你不用惦记,专心学习就行,钱不够了就跟家里说”;母亲则会在信里夹上几片晒干的槐树叶,那是从院子里的老槐树上摘的,带着家乡的味道。有一次,父亲在信里说,维修铺接了一个给县城机械厂加工零件的活,用的是他之前教给父亲的图纸画法,林建国看着信,忍不住笑了出来,觉得自己在学校学的知识,终于能帮到家里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五世同堂记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五世同堂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