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文拓集团的覆灭,如同一场狂暴的秋风,扫落了朝堂上大量盘根错节的枝叶。接下来的月余,整个大唐中枢都沉浸在一种肃杀与重建交织的忙碌氛围中。
刑部、大理寺、御史台这三法司灯火通明,日夜不停地审讯、定罪、抄家。吏部则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动荡,大量由宇文拓、王珪等人安插或提拔的官员被清查、革职,空出的职位如同诱人的香饵,引得各方势力暗中角逐。户部忙着清点从逆党府邸查抄的巨额赃款,重新核算被亏空的赋税账目。兵部则在陆昭的严令下,与北庭、安西两大都护府加紧文书往来,重新调整对河北藩镇的防御策略,并彻查军械流失链条。
陆昭以尚书右仆射(右相)之尊,坐镇尚书省,每日处理的公文堆积如山。他既要协调各部,确保清算工作不乱、国政运转不停,又要与中书省(负责草拟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协商,甄选合适人选填补诸多关键空缺,平衡各方势力。这其中,既有如秘书监苏婉儿、给事中郑远等在此次风波中展现出风骨的官员得到擢升,也不得不接纳一些背景复杂但能力尚可、或出于稳定考虑而不得不用的官员。
他展现出的理政能力与平衡手腕,渐渐让一些原本因他“术士”出身而心存轻视的官员收起了小心思。然而,深陷于这无尽的文书、会议与人情往来之中,陆昭眉宇间的疲惫却日益深重。他清楚地看到,扳倒一个宇文拓,只是暂时压制了朝中的一股巨大势力,新的权力真空正在形成,更多的明争暗斗已在暗处滋生。奏章字里行间的机锋,朝会之上看似平常的奏对背后隐含的站队,都让他感到一种发自心底的厌倦。
更重要的是,边关传来的消息始终揪着他的心。灵生因擅自出兵、虽救回明心但违抗军令、损兵折将,功过相抵,不赏不罚。明心身负重伤,虽性命无碍,但需要极长的时日调养,甚至可能影响日后武道。两个孩子的遭遇,更让他坚定了远离朝堂漩涡的决心。他追求的,是大道清平,是护佑苍生,而非在这无尽的权谋倾轧中消磨心力。
一日,朝会之后,陆昭单独留了下来,于御书房内,向武皇帝呈上了辞表。
“陛下,”陆昭的声音平静而坚定,他并未提及朝堂纷争,只以个人缘由陈情,“臣本山野之人,蒙陛下不弃,委以重任。如今逆党已除,朝纲渐肃,陛下龙体亦日渐康复。臣与内子青桐,年岁渐长,深感疲惫,只愿回归林泉,采药炼丹,了此残生。恳请陛下恩准臣,辞去尚书右仆射及其他一切朝职,告老还乡。”
御书房内一片寂静。武皇帝看着手中那封言辞恳切的辞表,又抬眸看向下方虽然恭敬却去意已决的陆昭,目光深邃难明。她刚刚借助陆昭之力,以雷霆手段清洗了朝堂,稳固了权位,此刻正是用人之际,尤其是陆昭这样既有能力、又有救驾之功、且在军中(通过边关的灵生、明心间接影响)和朝中新晋势力中皆有威望的宰辅。
良久,武皇帝缓缓开口,声音听不出喜怒:“陆卿,是觉得朕……鸟尽弓藏,兔死狗烹?”这话语极重,带着帝王的试探与一丝不易察觉的冷意。
陆昭深深一揖:“臣不敢。陛下对臣,知遇之恩,天高地厚。臣之请辞,实乃肺腑之言,倦鸟思林,并无他意。望陛下成全。”
武皇帝站起身,踱步到窗边,望着窗外宫墙一角天空。她深知陆昭的性子,知其并非贪恋权位之人,此次请辞,多半是真心厌倦了朝争。强留一个心不在焉的宰相,并非明智之举。
“准奏。”武皇帝转过身,声音恢复了平日的威严,“陆卿劳苦功高,既有归隐之意,朕便允了你。尚书右仆射之职,朕会另择贤能。赏金帛若干,田宅一处,允你携妻荣归故里。”
陆昭心中一块石头落地,正要谢恩。
却听武皇帝话锋陡然一转,语气不容置疑:“然,钦天监监正一职,关乎国运天象,监测妖氛邪祟,非陆卿不可胜任。此职,你必须留下!”
陆昭身形一顿。
武皇帝目光锐利地看着他:“陆卿,你应明白,西市节点虽暂平,然根源未除。河北藩镇与西域邪教勾结,亡我之心不死。朕需要一双眼睛,一双能看透虚妄、洞察幽冥的眼睛,替朕,也替这大唐天下,盯着这些暗处的威胁!此非朝职,乃护国之责!你,可能推辞?”
这一番话,将辞官之事瞬间拔高到了国家安危的层面。钦天监监正,虽只是正五品上的官职,远离行政中枢,却地位超然,直接对皇帝负责,掌管天文、历法、占候,乃至……监测一切非常之象。武皇帝这是要将陆昭从繁琐的政务中解脱出来,却将他牢牢绑定在关乎帝国命脉的核心安全领域。
陆昭心中苦笑。陛下果然不会轻易放他完全离开。钦天监之职,确实是他能力所长,也避开了他最厌烦的日常政务与人际倾轧,更能让他名正言顺地继续调查邪术节点与幕后黑手。于公于私,他都没有拒绝的理由。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我以祝由镇百邪!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我以祝由镇百邪!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