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陈纪这等老牌政治家听来,这几乎已是明确的宣告:光武皇帝刘秀之路,便是刘备和他江浩选择的路。
如今的洛阳朝廷,在董卓操控下,早已威信扫地,想要依靠它来复兴汉室,无异于痴人说梦,除非汉武皇帝复生或许还有可能。
而江浩的潜台词也很清楚:将来若成事,大汉依旧是大汉,天子依旧姓刘,只是坐在龙椅上的那个人,必须要换一换了。
“如此甚好。”
陈纪似乎对这个答案颇为满意,他压低了声音,问出了第二个问题:
“既然志在青州,那么,以惟清之见,玄德需要多久,方能全取青州?你放心,此话出你之口,入我之耳,绝不会有第三人知晓。”
他目光灼灼,显然对刘备集团的发展战略心知肚明。
选择乐安作为根基,其剑指整个青州的意图,对于陈纪这样的智者而言,几乎是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
这个问题极其敏感,江浩心中警铃微作。
他并没有立刻回答,而是反将一军:
“陈公智慧如海,既已看破,不知在您心中的期限,是几年?”
他要把皮球踢回去,既试探陈纪的预期,也避免自己直接言说。
陈纪对江浩的谨慎似乎并不意外,他伸出三根手指,斩钉截铁地说道:
“三年!最迟三年。若三年之内,玄德不能整合青州,形成稳固根基,则四周强邻环伺,恐再无机会。”
他的判断基于对周边势力扩张速度的预估,袁绍、曹操都不会给刘备太多时间。
江浩闻言,只是轻轻“嗯”了一声,点了点头,表示听到了,却没有给出任何肯定或否定的答复,更没有一个字的细节透露。
不是他不信任陈纪,而是此事关系太大。
除非陈纪愿意明确表态,带着才华出众的陈群,投效到刘备阵营,否则,任何关于具体战略和时间的透露,都是极度危险的赌博。
万一消息泄露,刘备集团又真的迅速全取青州,必然引来各方势力的重点关注和联合打压,那将是灭顶之灾。
在实力足够强大之前,必须继续“苟”着。
陈纪是何等人物,立刻明白了江浩沉默背后的深意。
他见江浩口风如此之紧,知道若不拿出实实在在的“投名状”,是无法换取更多的信任。
他沉吟良久,仿佛下定了某种决心,开口道:
“也罢。惟清,老夫明白你的顾虑。既然如此,老夫便换一种方式支持玄德公。
眼下,粮草想必是乐安最紧缺之物吧?老夫愿以平原郡守之名,资助玄德公五万石粮草,无需偿还。
此外,再以市价售卖五万石粮草予你。如何?”
十万石粮草!
江浩心中剧震,这绝对是一笔巨大的战略资源!
按粮价估算,这相当于一次性投入了近一千五百万钱的巨资!
这无疑是雪中送炭,更是陈纪代表陈家进行的一次重大政治投资。
虽然“人不能出”,陈纪和陈群不投效刘备,但这笔粮草,已经清晰地表明了陈家的倾向。
江浩立刻站起身,对着陈纪深深一揖:
“陈公高义,解我燃眉之急也!浩代玄德公,更代明年青州可能因饥荒而挣扎求生的百万百姓,拜谢陈公!”
他脑海中迅速闪过自己那张时刻更新的粮草收支表,到了乐安的数据变化是这样的:
总公式:35 + 21 - 8(0.4*20) - 0.3 - 0.4X = (47.7 - 0.4X) 万石。
这个公式的含义是这样的。
初始库存:从洛阳带回约35万石。
乐安缴获:约21万石。
消耗:屯田开始至今(约20天),军民十三万余人,每日耗粮约0.4万石,已消耗8万石。
支援周仓:0.3万石。
当前每日消耗(第三批难民抵达前):0.4万石 * X天(X为变量)。
眼下库存约四十多万石,但第三批难民一旦完全消化,每月耗粮将激增至约14万石,现有的存粮支撑不到四个月!
而且还必须为年底战争加明年春季青州北部军民屯田预留储备。
按照江浩目前的计算,光屯田夏收、秋收的粮草收入,在保障完乐安本地军民的情况下,最多只剩四十万石,真是忙忙碌碌,一年白干。
因为保障乐安本地军民,可不是保障到今年冬天,要留足明年夏收的粮食,时间拉长,消耗增加百万石。
而根据江浩的预算,要拿下青州北部百万黄巾,战事顺利的话,粮草至少要两百万石,缺口一百六十石。
陈纪这十万石粮草,确实能缓解一部分压力,要是多几个这样的金主,江浩压力能减轻不少。
至于陈纪和陈群选择观望,江浩能理解,陈家都这个尿性,家族为本,不敢冒任何风险。
陈纪见江浩终于动容,心中也是松了一口气,暗骂一句:“小狐狸,真是不见兔子不撒鹰。”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三国:从平原开始,三兴炎汉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三国:从平原开始,三兴炎汉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