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先从最核心的感受说起:现在AI已经不是电视里、新闻里的“高科技名词”了,它早就钻进了咱们的日常——早上被智能音箱叫醒、刷视频时算法推你爱看的内容、用导航找路、甚至买菜付款时的人脸识别,这些背后都是AI在干活。而接下来,AI会变得更“不显眼”,就像当年的电、汽车一样,从“稀罕物”变成咱们生活里“没它不行”但又不会特意惦记的东西。今天就用大白话把这个事儿拆透,让大家一看就懂。
一、先搞懂:“机械化、电气化”是啥?AI为啥会走它们的老路?
要理解AI未来的样子,先回头看看咱们爷爷、爸爸那辈经历的“大变革”——机械化和电气化。这俩事儿当初刚出现时,可比现在的AI“炸场”多了,但最后都变成了“理所当然”,AI未来也会这样。
先说说“机械化”。咱们小时候可能听爷爷奶奶讲过,以前种地全靠手:割麦子要弯腰用镰刀,割一天腰都直不起来;磨面粉要推石磨,几个人轮流推才能磨出一点。后来有了拖拉机、收割机、电动磨粉机,种地、磨面的效率一下提上去了。刚开始大家见了拖拉机都围着看,觉得“这铁疙瘩真厉害”,可现在呢?农村里拖拉机、收割机随处可见,没人会再盯着看了——因为大家已经习惯了,觉得“种地本来就该用这些机器”,这就是机械化从“新鲜”到“平常”的过程。
再说说“电气化”,这个咱们感受更直接。一百多年前,中国刚有电灯的时候,北京、上海的大街上挂起电灯,老百姓都叫它“自来火”,晚上挤在路灯下看,觉得“不用点煤油灯就能亮,太神奇了”。那时候谁家要是能装个电灯,绝对是邻里街坊羡慕的对象。可现在呢?咱们回家随手开灯,晚上用手机、电脑、空调,从来不会想“有电真好”——因为电已经像空气一样,存在于生活的每个角落,咱们早就把它当成“本来就该有的东西”了,这就是电气化的“常态化”。
现在的AI,其实正走在机械化、电气化当年的路上。几年前咱们第一次用语音助手“小爱同学”“Siri”时,会觉得“哇,说话就能让手机干活”;第一次用AI写文案、做PPT时,会惊叹“这玩意儿比我快多了”。但再过几年,等AI更普及了,咱们就不会再有这种“惊叹”了——就像现在没人会因为“电灯能亮”而惊讶一样,未来也没人会因为“AI能对话、能帮忙做事”而觉得新鲜,这就是文章里说的“AI将逐渐呈现出机械化、电气化等其他划时代变革所具有的特征”。
二、“视其为理所当然,对它的影响熟视无睹”:咱们正在经历这个过程
可能有人会说:“我现在还用不惯AI,怎么会‘视其为理所当然’呢?”其实不用等太久,咱们现在的生活里,已经有很多AI的影响被咱们“熟视无睹”了,只是自己没意识到而已。
举个最常见的例子:刷短视频。你打开某音、某手,刷到的内容几乎都是你喜欢的——喜欢看搞笑段子,就总推喜剧视频;喜欢看做饭,就总推菜谱教程;喜欢看宠物,就总推猫狗日常。你可能觉得“我运气好,刷到的都是我爱看的”,但其实这背后是AI在“偷偷干活”:它会记录你点赞、评论、停留的视频,分析你的喜好,然后专门推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但你从来不会特意想“这是AI的功劳”,反而觉得“刷视频本来就该这样”——这就是“视AI为理所当然,对它的影响熟视无睹”的开始。
再举个例子:导航软件。以前咱们去陌生地方,得提前查地图、记路线,怕走错路;现在不管去哪个城市,打开高德、百度地图,输入目的地,跟着语音导航走就行,连“哪条路堵车、哪条路近”都能提前知道。你可能觉得“导航软件本来就这么好用”,但其实导航里的“实时路况”“最优路线推荐”,都是AI在实时分析路上的车流量、交通事故信息,才能算出最快的路线。可你不会在意这些,只会觉得“用导航找路很正常”——这也是对AI影响“熟视无睹”的表现。
还有购物软件的“猜你喜欢”。你打开淘宝、京东,首页总会出现一些你最近想买的东西:比如你之前搜过“运动鞋”,首页就会推各种品牌的运动鞋;你看过“婴儿奶粉”,首页就会推母婴用品。你可能觉得“平台真懂我”,但这其实是AI在分析你的搜索记录、浏览历史,甚至购物车内容,然后精准推荐商品。可你不会觉得“这是AI的本事”,反而觉得“购物软件本来就该推我想买的东西”——这就是AI慢慢变成“理所当然”的过程。
未来这种“熟视无睹”会更明显:比如家里的智能家电,AI会根据你的习惯自动调节温度(你回家前空调提前开,温度刚好是你喜欢的)、自动清洗洗衣机、自动提醒冰箱里的菜快过期了;比如上班时,AI会帮你整理会议纪要、筛选重要邮件、甚至提前准备好你需要的报表;比如看病时,AI会辅助医生分析CT片、判断病情,帮医生更快找到病因。但那时候,你不会觉得“AI真厉害”,只会觉得“生活本来就该这么方便”——就像现在你不会觉得“电灯能亮、拖拉机能种地”有多厉害一样。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大白话聊透人工智能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大白话聊透人工智能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