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把人工智能大模型比作一辆能跑长途的“智能汽车”,那“训练”就是给这辆车研发发动机、调试底盘的过程,而“推理”就是开着这辆车出门办事——你问AI“明天天气怎么样”“帮写份工作总结”,它快速给出答案的过程,全靠推理引擎在背后“驱动”。
2025年3月,清华大学翟季冬教授团队和清程极智联合开源的“赤兔引擎”,就是给AI大模型装的“超强发动机”。这东西听起来满是技术术语,其实核心就干了三件事:让AI算得更快、花得更少、适配的硬件更多。今天咱就用大白话把它扒透,从“它是啥”“能解决啥麻烦”“厉害在哪”到“跟咱有啥关系”,全说明白。
一、先搞懂基础:推理引擎是AI的“随身计算器”
在聊赤兔引擎之前,得先弄清“推理引擎”到底是个啥。咱先拿人来打比方:你上学时背会了加减乘除公式(这是“训练”),考试时用公式算应用题(这是“推理”)。AI大模型也一样,先通过海量数据“学”会规律(训练阶段),再用学到的规律处理实际问题(推理阶段)。
但AI的“应用题”可比咱考试难多了。比如你让大模型写一篇产品文案,它要调动几千万甚至几百亿个“参数”(相当于知识点),还要遵守语法、贴合需求,这背后是海量的计算。要是直接让大模型“裸算”,就像你没带计算器,硬算几十位的加减乘除——又慢又容易错,还特费劲儿(占内存、耗电费)。
推理引擎的作用,就是AI的“随身计算器+解题技巧手册”。它不直接“思考”答案,而是帮大模型把复杂的计算过程理顺:哪些步骤能合并?哪些数据能简化?怎么利用电脑的显卡、CPU资源更高效?就像你用计算器时,知道先算括号里的内容更省时间,推理引擎就是给AI找“最省劲儿的解题路径”。
市面上的推理引擎不少,比如国外的vLLM、TGI,但赤兔引擎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是咱国产的“定制款计算器”,专门解决国内企业用AI时的两大痛点:一是被国外高端显卡“卡脖子”,二是用AI的成本太高。
二、赤兔引擎诞生前:国内用AI的“两大坑”
在赤兔引擎出来之前,国内企业想用好大模型,简直像在“走坑路”,稍不注意就踩雷。这俩坑有多难受?咱拿真实场景说说:
坑1:高端显卡“买不到、用不起”,国产芯片“英雄无用武之地”
大模型要算得快,得靠显卡(GPU)帮忙,就像运动员跑步要穿专业跑鞋。而过去,能高效运行大模型的“专业跑鞋”,基本被英伟达的高端显卡垄断了,尤其是支持FP8精度的Hopper架构显卡(比如H100)。
“FP8精度”是啥?你可以理解为AI计算时的“数据压缩格式”。就像你发照片,选“高清”(对应高精度FP32)占内存大、传得慢,选“标清”(对应低精度INT4)传得快但模糊。FP8是目前的“黄金平衡点”——压缩后数据量小,算得快,还不影响答案精度。但以前,只有英伟达的H100这类高端卡能原生支持FP8,其他显卡想用都得“转格式”,转来转去既费时间又丢精度。
更头疼的是,H100显卡不仅贵(一张好几万),还容易被限制出口。国内很多企业只能用旧款的A800显卡,或者咱自己的国产芯片(比如沐曦、燧原),但这些硬件要么跑不了FP8,要么跑起来慢吞吞——就像你穿拖鞋跑马拉松,不是跑不动,是根本发挥不出实力。
有企业试过用国产芯片跑大模型,结果算一个简单的客服问答要等好几秒,客户早没耐心了;还有的为了凑算力,硬生生买了十几张旧显卡,电费一个月就好几万,性价比低得离谱。
坑2:算力成本“高到肉疼”,小公司根本用不起
就算企业咬牙买了显卡,用AI的成本还是能把人劝退。这就像你买了跑车,却开不起——油费(电费)、保养费(运维成本)太高。
举个例子:一家中型电商公司,想用大模型做智能客服,每天要处理1万条客户咨询。要是用普通推理引擎,得用4张A800显卡才能扛住并发请求(就是同时有几十人问问题)。按一张显卡每天耗电20度、电费1元/度算,光电费一天就80元,再加上显卡折旧、运维人员工资,一个月成本至少好几万。
更糟的是“资源浪费”:闲的时候(比如凌晨),4张显卡只用到1张的算力;忙的时候(比如双十一),4张卡全满负荷,还是有客户排队等答案。小公司根本扛不住这成本,要么放弃用AI,要么只能用功能阉割的小模型,体验大打折扣。
这两个坑一叠加,就形成了恶性循环:想买高端卡→买不到/太贵→用国产卡/旧卡→算得慢→客户体验差→不用AI又落后。而赤兔引擎的出现,就是帮企业“填坑铺路”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大白话聊透人工智能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大白话聊透人工智能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