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AI不是“突然火的”,而是熬了70年的“老技术”
现在打开手机,ChatGPT能陪你聊天写报告,Midjourney能按你的想法画插画,自动驾驶汽车能自己拐弯避障——好像AI是近几年突然“蹦出来”的黑科技。但其实,从人类第一次想让机器“像人一样思考”到今天,AI已经走了近70年。
这70年里,它既当过被捧上天的“未来明星”,也两度跌入无人问津的“寒冬”;既靠算数学题起家,又靠“读万卷书”学会了创作。就像一个从牙牙学语的婴儿,慢慢长成多才多艺的少年,它的每一步成长都藏着人类对“智能”的执着探索。今天就用大白话,讲讲AI从1956年到2023年的“前世今生”。
一、1956-1970s:AI的“出生”与第一次“做梦”
1. 1956年:一场暑假会议,给AI“上了户口”
1956年夏天,美国达特茅斯学院开了个特别的“暑假班”,8个科学家凑在一起聊了两个月,主题是“如何让机器模拟人类智能”。其中有个叫约翰·麦卡锡的年轻人,第一次提出了“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能)这个词——相当于给这个新领域起了名字,这就是AI的“出生证”,史称“达特茅斯会议”。
这群科学家当时信心爆棚,麦卡锡甚至说“暑假就能搞定智能机器”。会议上,有两人还展示了世界上第一个AI程序“逻辑理论家”,能自动证明数学定理,就像给机器请了位“数学老师”。会后,麦卡锡和另一位科学家马文·明斯基在MIT建了第一个AI实验室,算是给AI安了个“家”。
2. 早期AI:只会“照本宣科”的“做题家”
那时候的AI,走的是“符号逻辑”路线——简单说就是把人类的知识变成一条条规则,让机器照着推理。比如想让机器识别“苹果”,就得先告诉它:“圆形、红色、直径5-10厘米、带柄、能吃”,少一个条件它就认不出来。
这期间也出了些有意思的尝试:1956年,有人做了个跳棋程序,能通过自我对弈学技巧,还在电视上打败了人类玩家,算是早期“机器学习”的雏形;1957年,又发明了“感知器”,这是AI的第一个“简易大脑”,模仿人类神经元工作,能分辨简单的图形。
但问题很快暴露了:机器只会处理“玩具级问题”。比如算数学题还行,可让它判断“下雨天要不要收衣服”,它就懵了——因为这涉及“下雨大小、衣服是否怕湿、有没有人在家”等一堆常识,根本没法全写成规则。更头疼的是“组合爆炸”,问题稍微复杂点,计算量就呈指数级增长,当时的计算机根本扛不住。
3. 第一次AI寒冬:“吹的牛”圆不上了
到了1970年代,大家发现AI根本达不到预期。1973年,英国出了份《莱特希尔报告》,直接批评AI“只会在实验室里折腾,解决不了实际问题”。这下投资方慌了,美国国防部、英国政府纷纷砍经费,很多AI项目直接停摆,整个领域陷入沉寂——这就是AI的第一次“寒冬”,相当于创业公司吹了大牛皮,最后融不到钱了。
二、1970s末-1990s:AI换赛道“谋生”,又摔了一跤
1. 专家系统:靠“抄专家笔记”逆袭
寒冬里,科学家们换了个思路:既然做不了“全能选手”,那就当“领域专家”。于是“专家系统”诞生了——简单说就是把医生、工程师这些行业专家的经验,一条条写成规则输进机器,让机器替专家做简单决策。
比如有个叫MYCIN的医学AI,专门诊断血液感染,能根据症状推荐抗生素,准确率比普通医生还高;还有个叫XCON的系统,帮DEC公司配置服务器,每年能省4000万美元。这下企业看到了好处,1980年代美国几乎所有大公司都搞起了AI团队,日本还推出“第五代计算机计划”,想造能推理的专用机器,AI一下子又火了,1988年产业估值冲到了几十亿美元。
2. 第二次AI寒冬:“死板专家”被抛弃
好景不长,专家系统的毛病越来越明显。首先是“知识难获取”,要让老专家把一辈子的经验写成规则,不仅费时间,还容易遗漏;其次是“太死板”,只要遇到规则外的情况就歇菜——比如MYCIN不知道“病人对青霉素过敏”,就会瞎推荐;最后是“维护贵”,市场一变化,就得重新改几百上千条规则,企业根本扛不住。
1987年,AI再次被泼冷水,企业纷纷撤资,AI公司倒闭一大片,第二次“寒冬”来了。有意思的是,这次寒冬里藏着转机:1986年,有个叫杰弗里·辛顿的科学家改进了“反向传播算法”,能让多层神经网络学会纠错;1989年,另一位科学家杨立昆把“卷积神经网络”用到了手写数字识别上,银行用它自动读支票,已经能实际干活了。只是当时没人想到,这俩技术后来会引爆AI革命。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大白话聊透人工智能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大白话聊透人工智能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